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吴晓东]伏羲女娲蛇尾蜴尾考——兼谈嫦娥为什么也有尾巴(3)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中国民俗学网 吴晓东 参加讨论

    三、嫦娥为什么也有尾巴?
    南阳出土了一块汉画像石,画面上一个人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面向一个圆圈,圈内有一蟾蜍。这幅汉画像被解读为嫦娥奔月,因为圈内的蟾蜍是月亮的象征,这正好能与民间流传的嫦娥奔月神话对应得上。1999年,国家邮政局还利用这幅汉画像发行了一枚名为“嫦娥奔月”的邮票(图9)。让学者为难的是,这幅汉画像里的嫦娥拖着长长的尾巴,还长着两条弯曲的小腿,这显然不是人腿。在已发现的文献中,没有任何一处关于嫦娥有尾巴的记载。
    
    图9 1999年发行的汉画像嫦娥奔月邮票
    如果我们明白了嫦娥与女娲在早期是同一个神,我们就不会对这一现象感到迷惑了。从上文日的语音演变示意图中,可以看到日的语音由[njit]分化出[ji]与[ŋa]義,人们用“義”“我”来记录。后来“義”的语音发生变化,人们再记录为“羲”,“我”因为与“娲”同音,人们也用“娲”来代替“我”,形成了伏羲女娲的名称。同时,人们也用“羿”来代替“義”,用“娥”来代替“我”,于是演变成另一对配偶神:后羿与嫦娥。
    不仅羿、娥在语音上能与羲、娲对应,后羿、嫦娥的神格也与太阳、月亮有关,后羿与太阳的关系体现在他射日,嫦娥与月亮的关系体现在她奔月。也许有人会说,后羿虽和太阳有关,但却是太阳的敌人,叶舒宪在《日出扶桑:中国上古英雄史诗发掘报告》一文中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认为后羿即太阳本身:“按照‘熟知’的射日神话,羿与太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仇敌的关系。如果有人说羿和太阳本来具有同一性的关系,大概很难有人相信。但事实却很可能如此。”他在文章中就此做了详细的论证。
    羲,我们常常称为伏羲;娲,我们常常称为女娲。同样,羿,一般称为后羿;娥,一般称为嫦娥。那么,这样的双音节名称是怎样构成的呢?简单地说,古人为了表示羲、羿、娲、娥的身份、性别、神格等,分别在名字的前后添加博、后、女、常等字,然后再逐渐演变成目前的名称。
    从理论上讲,在羲、羿、娲、娥的前后加常(嫦),就会组成常羲、常羿、常娲、常娥,但只有常羲、常(嫦)娥见诸文献。有学者认为“嫦娥”是由“恒娥”演变过来的,是为了避讳皇帝刘恒之名,其实,“常娥”与“恒娥”一样久远,只是为了避讳刘恒,“恒娥”就不用了,“常/嫦娥”依然保留了下来。姮不见别的用法,似专为“亘娥”而造的一个字,它以亘为声旁,从垣、宣两字读音来看,亘可能曾经与月音近,姮娥可能是“月娥”的意思。无论是羲还是娥,加了“常(嫦)”之后都具有月亮的属性,比如常羲、嫦娥都是月神。“常羲”在《山海经》里有出现:“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因羲又读[ji],所以有时也被记为常仪。这里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羲、羿与娥、娲都是从“日”演化过来的,加“常/恒”之后为什么就演变成了月亮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另撰文说明,日、月都来源于“目”字。“后”是“司”的反写,指发号施令的人,也就是王。加“后”只是表示君王身份,如后土、后稷、夏后。
    “后娲”在文献中没有出现,但“娲后”经常见,清代惜秋《维新梦·建路》有“补天逊娲后,缩地傲壶公”的诗句,娲后指女娲。在羲、羿前后加“后”可组成后羲、后羿,但文献中只有“后羿”被固定下来并流传。
    加“博”是为了表示博大,在前面加上“博”字组成博羲、博娲,“博”的语音发生变化,先变成[pau](汉语拼音记为bao),用文字记下来就成为“包羲”“包娲”,这在文献里经常出现。如:
    包羲氏始受木德。
    
    

      燧人氏没,包牺氏代之。
    另外,因为包[pau]的音又变异为[phau](汉语拼音记为pao),比如匏、庖、刨、跑现在都读为[phau],所以“伏羲”又被记为“庖牺”“炮牺”等,如下:
    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氏。
    
    

      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
    最后演变为[fu],才记录为“伏羲”“伏娲”。这一语音变化,可以通过“博”的同声旁字看得来。“博”以尃“”为声旁,以这个为声旁的一些字语音变成了[fu]榑,比如傅、榑、缚、赙,有一些依然读[po],比如薄、搏、膊、礡、愽、簙。可见,伏羲的“伏”有一个“博—伏”的变化过程。
    加“女”只是为了标明性别,理论上可组成女羲、女羿、女娥、女娲,但最后只有女娲被固定下来。女羲没有出现,但却有“女希”,唐司马贞《补史记》云:“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没有“女羿”,却有“女英”,与娥皇一起并列,成了俩姐妹。“女娥”在文献中也没有,被“女和”代替了。
    因为羲、仪、羿,以及我、娥、娲、和等名称都是从“日”神演变过来的,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名称有分化现象,有组合现象,有神格、性别混乱现象,等等。比如,“羲和”既只是一个人,也可以分为羲、和两个人。羲加“包/伏”成包羲或伏羲具有太阳神格,加“常”成常羲具有月亮神格。“呙”一开始性别并不确定,只是后来加了“女”字构成“女娲”,才逐渐固定下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后羿嫦娥、伏羲女娲的语音来源构成一个小体系,不仅“羿”与“羲”能对应,“娥”与“娲”也能对应。在神格上,后羿、伏羲与太阳有关,嫦娥、女娲与月亮有关。嫦娥与月亮的关系不必多说,女娲与月亮的关系体现在汉画像中,她经常与月亮相伴,而且女娲是高媒神,其实也就是月下老人,或称月老。既然嫦娥与女娲具有同一来源,女娲又有蜥蜴尾巴,那么汉画像里的嫦娥拖着长长的尾巴,并长着弯弯的蜥蜴腿,也就不奇怪了。
    综上所述,伏羲女娲与后羿嫦娥的名称中心词分别是羲、娲、羿、娥,都来源于“日”的语音变异。在这乂一变异过程中,羲、娲与、蛇、蜴、蜥等字的古音相同,致使伏羲女娲具有了蛇尾或蜴(蜥)尾的形象。嫦娥与女娲在早期是同一神,这是汉画像中嫦娥有尾巴的原因。
    (原文载于《民族艺术》2017年第5期;注释及参考文献参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