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史学危机"与近年来北京大学史学教育的改革(下)(20070701)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北大历史学系 牛 大 勇 参加讨论
为了改革学生们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结构,了解和关心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史的教师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和发展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分析方法,给课程注入了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中轴的基本内容。将以往的政治范式的史学转变为现代化范式的史学新体系,阐明现代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已从西欧开始扩展为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大转变。在此背景下引导学生注意东亚和中国近代以来的衰败化、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的历程。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它的统一性。但各国各地的具体条件不同,它又必然是多样性的。过去强调统一性,把历史讲成线索简单的社会发展史的扩大版。现在则注意讲出各国发展的特点,从中展示其同一性与多样性。例如,为了清理西欧中心论和前苏联教科书的历史机械论对世界史教学的影响,改革古今割断、中外分离的传统世界史教学体系,我们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视为一个内容丰富、一元多线的整体性文明进程,并对东西方文明的类型、结构、规律作出新的总结和概括。
    我们还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了历史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改革与革命、中心与边缘、分化与整合、个人与群体、阶级斗争与现代化发展、生产力标准与政治标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与经济、社会、文化等等一系列复杂而重大的关系与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我们注重的原则是: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培养素质三者应该紧密结合,但是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是我们培养的重点。因为具备了这种能力,就可以独立自主地获取、运用甚至创造知识,也就能陶冶出较高的创新素质。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一环是抓写作。写作是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读书、思维、研究和表述能力的好方法。我们规定历史学系本科学生一年级必须完成读史札记一篇, 二年级必须完成读论报告一篇,三年级写学年论文,四年级写毕业论文,每学年还有一次全校的"五·四学术节"的论文竞赛。我们力图通过抓写作能力的训练, 来带动自修读书能力、目录检索能力、资料搜集分析能力、辅助工具运用能力、语言(外语、现代汉语、古汉语及相关民族语)能力、思维、研究和表述能力的培养。对各类报告和论文, 制定了明确的学术规范和评审奖励办法,调整了相应的学分, 把写作成绩同奖学金评定、推荐读研究生等联系起来。针对近年来毕业班学生因各种因素干扰,不安心作毕业论文的倾向, 严格实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制度。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促使学生重视能力方面的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还要通过其它教学环节和手段加强技能训练。例如,开设专业英语和专业日语课,以强化外语能力训练。同兄弟单位合作筹划开设史学专业计算机应用课程,培养学生用现代化技术治学的能力,等等。
    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我们都注意将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基础知识的传授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传统的教学优势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这些年来,我们还下气力抓了教材改革问题。现有的各类历史教材很多,但大都在体系、内容上重复雷同。繁而不要,多而不精。我们一方面精选教材,力争由本系集体编着高质量的基本教材;另一方面,抓好专题性的教学参考书的建设,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我系很多教师和教学组在不同学术领域为编着过教学参考书,其中有不少教材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的奖项。
    教材一经编出,其内容就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稳定住了。然而学术知识的发展,往往是日新月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能反映学术发展的情况,能讲出相应的深度来。我们改革了传统的授课办法,采用原典选读与专题讲授"双轨互补"、突出重点问题与掌握全面知识相辅相成的新体制。指定基本教材后,就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学精读来掌握教材的内容。教师讲课时,不再面面俱到地铺陈教材已有的内容,而是围绕难点、重点、热点问题,有深度地探讨钻研这些问题的若干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注意插叙有关史实,不遗漏"面"上的知识。由此形成了一个点面结合、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讲授体系。
    我们强调讲授要少而精, 减少授课时间,增加研读经典论着后的讨论交流,变单向灌输式为双向建构式。还以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大量阅读, 勤于思考。我们提倡教师们授课风格的多样化,主讲教师在讲授中各展所长,各避所短,并不强求风格一致,以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另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在课外的研讨交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余学术活动如英语演讲、论文竞赛,办好学术社团和刊物等等。
    除以上教学方法的改进之外,我们还在积极谋求根本性的变革,即实行跨学科合作,试验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我们相信这种新技术的产生,将根本改变教师借助讲台和黑板授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手段,将更真实更生动地纪录和再现历史场景,更具传神的效应。以此为手段的历史教学,将对青年人有更大吸引力。有鉴于此,我们同有关单位合作,把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研究,作为新世纪教学改革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迎难而上,努力探索。现正在酝酿开发研制若干项目。这个设想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专项拨款投资硬件建设。虽然技术上还有许多难关有待攻克,但是我们将继续摸索前进,并欢迎海内外同仁以各种形式帮助我们。
    4. 培养良好学风
    我们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更注重"传道",即教育学生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引导学生既热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又能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有省思和继承的自觉性,对世界文明持开放进取的积极态度。
    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继承老北大的好学风。例如:
    1、课上经常强调学风问题,如实事求是,严谨扎实,"先弄清是什么,再讨论为什么",和胡适先生的名言:"拿证据来",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物等等。
    2、遵守学术规范,尊重前人成果,提倡勤学深思,求实创新;反对投机取巧,抄袭掠美。
    3、鼓励学生从阅读原始史料开始,养成"论从史出"的作风。许多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阅读原始典籍,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本系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平每年在全校都居于前列,这与其入校后训练严格、基础扎实,后劲充足,是分不开的。
    我们还注意帮助学生理解人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中外历史文明的热爱。在商品化和拜金潮的冲击下,近年来的新学生不同程度上都有"学史有什么用"的疑问。对这一疑问的解答,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我们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1、一开课就专题讲授历史学对人类进步和各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2、授课中注意让学生享受到历史文明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和无穷魅力。
    3、适当进行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密切关联,鉴古知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4、介绍老一辈史学家的献身精神和卓越成就,在可能情况下请他们重新出山担任讲座。通过言传身教,学生对名师、学者和学问会产生自然的仰慕,人文和史学增加兴趣和热爱。
    5、介绍史学系毕业生就业后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的成就,使学生们了解:史学素养有助于自己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也有助于自己在各行业发展。经过如上努力,大多数学生都能安心学史,不少人表示已"深深地爱上了历史学"。
    校、系两级除了对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基础课给予特殊扶持和津贴外,还特别注意抓好师资力量的建设,选聘师德好、业务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承担基础课的教学重任。我系所有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都要轮流担任这两门通史基础课的讲授。并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将"基础课"教学延伸到课外,将课上课下联结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三、下一步的跟进措施
    1 落实新增设的《世界文明史》、《东亚区域史》、《现代中国史家与史学》、《专业外语》、《专业计算机应用》等五门课的教师。这些新课都需要跨专业的集体合作,才能开出来,所以人选暂时尚未落实。
    2 解决《史学概论》、《外国史学史》、《史学理论与研究法》、《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史》、《英国史》、《德国史》等重要课程的师资问题。这些课程虽然一直列在课表中,但师资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好。有的课实际上一直无人开,有的课因老教师退休而断档, 有的课由跨专业的教师兼任, 用非所长。
    3 进一步理顺课程体系的内部关系,使各门课程在一定周期内(两年为宜)相互衔接,依序开设,层层递进,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项工作要逐教研室地解决,通过两年周期课表反映出来。
    4 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需要, 开展教学内容的改革调整。这项改革需要相当深入细致的工作,应从教学体系上着眼,从课程内容上着手,逐一解决。
    5 进行中外历史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的比较研究。我们选择了国内外若干第一流的历史学系, 调查比较它们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总结我系各个历史阶段出人才的情况。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 历史学这样的人文基础学科,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功能有无变化?(2) 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3) 中外一流大学的同行是怎样因应21世纪现代化进程的挑战的?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利弊得失如何?(4) 我们现行的历史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存在什么问题?应如何改进?
    6 跨学科合作试验多媒体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我们正同文科计算机教研室合作,拟进行几个项目的开发研究:(1)多媒体历史教学程序软件设计。先以图文音像资料较丰富的中国现代史为试点,然后推及其它领域。(2) 电子版历史教学数据库及检索系统。拟从已有一定工作基础的中国古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入手进行。(3) 电子版历史教学参考论着目录及检索系统。(4) 历史教学研究的网络环境开发。(5)历史学专业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设置。
    这些项目在技术上还有许多难关有待攻克, 人力、物力需有较大投入,前景未必乐观, 但是我们决心摸索前进。学校已初步决定在我系建立多媒体计算机科研实验室,为此项教改科研提供了硬件保障。我们现在需要进一步解决技术人才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