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中学历史教师是否需要了解学术的门径?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韩益民de博客 韩益民 参加讨论
谈这样一个问题,并非自诩真懂学术门径,这是首先要加以说明的。
    在和同学的日常接触中,无论是平日的聊天,还是课间的交流,都会发现这个问题在相当多同学的思想中存在,而且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周末几个同学来家聊天,也偶尔涉及到:对于中学教师来说,是否有必要在大学里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把教学技术练好一些,难道还不足以胜任中学历史教学?
    我的回答很简单,中学历史教师当然应该了解一些学术门径。
    先说说何谓学术门径?对于中学教师来说,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读到课本上的陈述时,要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些陈述的史料来源,并且能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独立判断真伪是非。问题的核心不是真伪是非,而是我们同学今后作为教师,是否能够做出有根有据的独立判断。当然,还有对于学术动态的了解。
    我的理由如下:
    其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其中最核心的要求,即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无论在哪个阶段,都是必须培养的。难道有的人从此不念大学,他就不需要理性的思维方式?显然不是。
    难道我们中学课本中那么多的知识,就不包含理性?当然不是,课本中自然包括很多有价值的知识,知识中也蕴涵着理性。但是知识并不等于理性思考的能力,知识一旦失去了源头,我们不能知道其来源,不能作出独立判断,而只能按照课本的说法来传递给学生,顶多不过是把课本前后的内容加以串联,知识就变成了僵死的知识,理性也因此销声匿迹。
    而学术训练正是为了培养人的理性思考能力。或许我的理解很简单,但我以为理性之所以成为理性,就在于问题可以交流、可以讨论、可以质疑,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渐渐萌生出理性的种子。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什么呢?是我们对于历史学最核心的部分,即史料的了解和运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对于问题的细致探讨、穷根究源,我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以及自己探究某一问题过程中,通过第一手材料对于问题独立加以判断的过程,都可称作是理性的训练。当然,就个人而言,我以为最重要的莫过于我们尝试着独立地对一个较小的问题的探究,力争把一个问题通过自己发问、搜寻史料,弄得通通透透。这样小问题的训练,可以让我们了解很多研究问题的过程,可谓了解门径的最好途径。具体该如何做的问题,可另行讨论,在此不赘。
    其二、我们面对的对象和环境,已经不能使我们照本宣科或者局限于教材一隅。如今获取知识和思想的渠道,是十年前难以想象的,距离我们少年时代的整体知识状况,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出版业的发达,电视、电话的普及,交通的便捷,等等,都使资讯的获得和交流变得更加容易和频繁。当然,最最重要的,就是网络的普及,几乎根本改变了我们知识生活的环境,虽然常常有许多网络警察的监督,但大势所趋,特别是改善整体的资讯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阻挡的。
    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还可以简单地用课本来约束他们的求知欲吗?我以为不能。如果一个中学历史教师不能了解独立了解知识的门径和方法,是无从真正胜任我们的工作的。
    我过去看过几次同学们的教学技巧比赛,简直是头晕目眩,很精采。在喝彩的同时,也感到一点儿遗憾,同学们对知识拿来用的多,探究源头的少。当然,我不是贬低同学们的努力,而且深感佩服,因为我上大学的时候是远远不能同他们相比的。但还远远不够。朋友老牛笑我总是爱问高年级一些问题,比如《史记》三家注、《通鉴》注,等等,在他看来可能很普通的知识,但绝大多数同学确实不了解。如此的专业基础,不代表个人的理性程度,但绝对代表着专业理性程度的低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专业教育的失败。试想,当我们在那里唾沫四溅地讲秦汉史的时候,我们却不了解《史记》、《汉书》的相关情况,更不了解该如何运用这些史料,我们对于所讲的知识可以说还是处于蒙昧状态,我们拿什么来给别人传授知识和培养理性?
    或许在很多学校,我们的同学会遇到学生在知识上的挑战,不知该如何应对,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打击是巨大的。
    有一天我去学而优去看书,看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儿,胖乎乎的,坐在地上十分投入地在读中华书局版的《隋书》,我很震惊,就问这孩子:“竖版的繁体字的古书能看懂吗?”那孩子说:“有些字不认识,但意思大概能懂。”然后就不理我,又沉浸在《隋书》之中。这就是我们将要面临的知识环境和对象。试问,我们历史专业的大学生,有几个这样读过《隋书》呢?老实讲,我读大学的时候,是一页都没有翻过的。
    其三、最为现实的考虑,但同时也可带来自己理性和知识的成长,即通过检索史料的来源,对于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尤其是对课本进行质疑,写出有根有据的质疑文章,可以增强自己独立思考的勇气,破除对教材的迷信,而且能够在学生中引起探究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乐趣。最为现实的考虑,则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小文章,应对高中对于教师发表教学文章的要求,这样既能满足晋升要求,又能锻炼自己和学生的方式,又何乐不为?以往在校内实习过程中,我发现中学历史教科书,有很多地方编的相当粗糙。明显的错误也不少。但是,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经过学术训练,而是一味相信教材,我们怎样能够提出问题呢?
    我自己有一种想法:就是中国的教育固然有制度的因素制约,同时还有师资的问题,不办好师范教育,就无从提高教育的质量。当然,在这里,质量的意义与官方崇拜的数字质量有所不同。试想,一个受过学术训练的老师,影响的是好几代人,可能是成千上万的学生;反之,一个完全不懂学术为何物的老师,影响的也可能成千上万的学子。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经过较为严格的学术训练,到了今天中学的环境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怕就再也不会问学问为何物了。
    常常想起钱穆、柴德赓、黄永年等老辈先生,他们在回忆文章中,常常提起他们中、小学的老师。钱穆先生云,他读小学时,老师多有秀才、留学日本归来的博士,到了中学,他又受到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教诲;柴德赓先生的中学老师,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就是写《中国历代演义》的蔡东藩先生,五百多万字栩栩如生的历史演义,蔡先生上课讲出来,对于那些孩子的心灵又该有着怎样生动的印象?黄永年先生中学里最重要的老师也是吕思勉先生,当时正值抗战,吕先生到乡下教中学,谁承想,竟然教出一个大史家来。钱穆先生自己后来也在中小学边著书,边教书,成就斐然。家和师也曾忆及自己的老师,我记忆不是很清楚了,只记得小学教他数学的老师,一放学就带着孩子们边走边对对子,还有英文老师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
    如果我们能够在中小学碰到这样在学术上具备如此素养的老师,得到极为清晰的指点,或许在学术上会有更多的进展,而非现在这样基础薄弱,兴趣游移,哪一个年轻人没有过求知的梦想呢?人生的关键处,可能就在于我们碰到的这样的老师。但是,很遗憾,我们很少人能够碰到。我在此不是说自己中小学的老师不好,而只是说,他们虽然很爱护我们,也很勤奋,但他们的确不是很懂得学术到底是怎样一回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