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董仲舒:《春秋繁露》卷7《三代改制质文》,苏舆义证本,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8页。 ②班固:《汉书》卷56《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19页。 ③汪高鑫:《董仲舒与汉代历史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72页。 ④董仲舒:《春秋繁露》卷7《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第220页。 ⑤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4《郊语》,第399页。 ⑥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下卷《宗教改革》,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99页。 ⑦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97页。 ⑧中西早期关于时间的抽象哲学思考依当时哲学形态而言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试图将时间从具象中抽离出来进行形而上思考。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谈时间产生,《尸子》对“宙”进行定义属于此类。第二种类型从存在论的角度对与变动不居性质相联系的时间进行抽象思考。巴门尼德(Parmenides)强调时间的不确定性,《易传》重视“奉天时”属于此类。 ⑨John E.Boodin,A Realistic Universe:An Introd.to Metaphysics,Nabu Press,2013,pp.264-272. ⑩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73页。 (11)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卷1《内篇一·书教下》,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 (12)需要说明的是,中西史学的主流都不在于反映自然时间,而更重贯注“史义”之撰述。撰述虽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本体论时间的客观规定性制约,从而也会受到自然时间的影响。 (13)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页。 (14)G.Simmel,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of History:An Epistemological Essay,trans,and ed.G.O.Akes,Free Press,1977,p.208. (15)爱德华·霍烈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吴存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页。 (16)Jacques Le Goff,The Medieval Imagination,translated by Arthur Goldhamme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p.8. (17)John E.Boodin,"The Concept of Time.",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Psychology and Scientific Methods,Vol.2,No.14,Jul.,1905,pp.365-372. (18)Arnaldo Momigliano,"Time in Ancient Historiography,History and the Concept of Time",History and Theory:Study i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Beiheft 6,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1966,p.15. (19)R.G.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20)D.C.Earl,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Sallust,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1,p.49. (21)T.J.Luce,Livy:The Composition of His Histor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pp.251-294. (22)Herbert W.Benario,"Recent Work on Tacitus:1984-1993",The Classical World,Vol.89,No.2,Nov.-Dec.,1995,pp.89-162. (23)Eelco Runia,"Presence",History and Theory? Vol.45,No.1,Feb.,2006,pp.1-29. (24)《左传·宣公二年》,《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25)Qingjia Edward Wang,"Time Perception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iography",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28(1995),pp.69-86. (26)黄俊杰:《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版,第45页。 (27)董仲舒:《春秋繁露》卷7《三代改制质文》,第185页。 (28)关于“三代”观念,参见刘家和:《从“三代”反思看历史意识的觉醒》,《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1期。 (29)董仲舒:《春秋繁露》卷7《三代改制质文》,第185-187页。 (30)见程树德:《论语集释》第一册,程俊英、蒋见元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7页。 (31)《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3518页。 (32)苏舆认为,《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或为辕固生与黄生争论之语,被后人误录于《春秋繁露》。参见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7《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但苏舆之论只是一种意推,参见汪高鑫:《董仲舒与汉代历史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71页。 (33)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4页。 (34)董仲舒论的“五德”说采“五行相胜”之序,故汉之土德前理应有秦之水德。董仲舒的“三统”说和“五德”说都是历史运次说,前者强调更化救弊,后者侧重王朝更替,详参汪高鑫:《董仲舒与汉代历史思想研究》,第150-174页。 (35)董仲舒:《春秋繁露》卷7《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第219-221页。 (36)倪德卫:《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杨立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37)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卷4《内篇四·释通》,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2页。 (38)刘家和:《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39)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楚庄王》,第14页。 (40)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5《顺命》,第410页。 (41)董仲舒:《春秋繁露》卷6《离合根》,第164页。 (42)《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2518-2519页。 (43)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5《顺命》,第413页。 (44)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1《为人者天》,第319页。 (45)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3《人副天数》,第356-357页。 (46)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2《基义》,第351页。 (47)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7《天地之行》,第459页。 (48)董仲舒:《春秋繁露》卷6《立元神》,第170页。 (49)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3《四时之副》,第353页。 (50)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7《天地之行》,第458页。 (51)董仲舒:《春秋繁露》卷7《三代改制质文》,第185-202页。 (52)《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2518页。 (53)《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2519页。 (54)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4《郊语》,第397页。 (55)关于董仲舒的历史理性未能脱离自然理性,参见刘家和:《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56)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楚庄王》,第9-13页。 (57)《史记》册10卷121《儒林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28页。 (58)Dean Hammer,Roman Political Thought from Cicero to Augusti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p.145. (59)Brent D.Shaw,Debt in Sullust,Latomus T.34,Fasc.1(JANVIER-MARS 1975),pp.187-196. (60)李维:《建城以来史》(前言·卷一),穆启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61)王晴佳:《中国史学的元叙述:以“文化中国”说考察正统论之意涵》,《江海学刊》2017年第1期。 (62)北宋欧阳修将正统论追溯至《春秋》,作《正统论七首·原正统论》,指出《春秋》于“天下三王”之时“推尊周室”,是正统论的源头。此说为推论,且晚出。按今存文献所见,最早可确知以正统观排摒王朝统序者为董仲舒之“三统”说,且有明显历史影响。 (63)《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94页。 (64)《汉书》卷25《郊祀志下》,第1270页。 (65)雷家骥:《两汉至初唐的历史观念与意识》,《台湾及海外中文报刊资料专辑》特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 (本文原载于《史学理论研究》2017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