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北京青年会服务部:《北京地毯业调查记(续)》,《国货月刊》第1卷第4期,1924年7月,第2页。 ②于彤:《北京政府时期北京银钱业一览》,《北京档案史料》1989年第2期,第71、74页。 ③北京帮银号先后在津设立分号的有聚义、全记、聚泰祥、永增合、谦甡、同德、祥瑞兴、万义长、鸿庆裕、聚盛源、恒兴、启明、信诚银号等,参见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天津通志·金融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93页。 ④上海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2页。 ⑤无邪:《北京各银行之汇兑营业》,《银行月刊》第4卷第4号,1924年4月,第2页。 ⑥如唐巧天:《中国近代外贸埠际转运史上的上海与天津》,《史林》2006年第1期;唐巧天:《近代北方口岸与上海间外贸埠际转运变迁》,《史学月刊》2008年第10期;徐占春:《近代上海转口贸易的历史统计》,《统计研究》2012年第12期,等等。 ⑦按照王宗培先生的说法,中国银行业除中国、中央、交通等政府银行外,商业银行从阵容上看可分为华北金融集团、华东金融集团、华南金融集团与华西金融集团,华北金融集团以京津地区为基础,在北京政府时期通过政府债贷发展起来;华东金融集团即所谓江浙财阀,以上海为中心,历史悠久,南京政府之后又得地理、人和之优势,为国内银行界翘楚;华南金融集团活跃于闽、广、南洋地区,握有华侨金融之枢纽;华西金融集团则从川、滇等地发迹,但因新兴未久,实力较差。四大金融集团中,尤以华东即江浙财阀、华北金融集团为左右全国金融之骨干。其中,华东金融集团以南三行为支柱,辅以通商、四明、垦业、中孚、中国实业等,华北金融集团则以北四行为中坚,辅以边业、东莱等。参见王宗培:《中国金融业之阵容》,《申报月刊》第4卷第8号,1935年8月,第33页。 ⑧曹浤:《北平之银行及银钱业》,《新语》第3卷第23期,1935年12月,第2页。 ⑨浙江兴业银行总行:《本行二十六年之回顾》,上海:浙江兴业银行,1933年,第35页。 ⑩平水:《华北金融业之现势》,《华北评论》第1卷第4期,1937年5月,第15页。 (11)(12)(15)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1、253、350页。 (13)天津市档案馆编:《大陆银行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5~60页。 (14)上海市政协文史委编:《旧上海的金融界》,第184页。 (16)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46页。 (17)(18)天津市档案馆编:《大陆银行档案史料选编》,第316、318页。 (19)《交通银行等组织中华农业贷款银团》,《合作月刊》第7卷第1-2期合刊,1935年2月,第110页。 (20)《银行界合组国货贷款银团》,《国际贸易情报》第2卷第27期,1937年7月,第49页。 (21)《渔业银团成立》,《钱业月报》第17卷第4期,1937年4月,第90页。 (22)王宗培:《中国金融业之阵容》,《申报月刊》第4卷第8号,1935年8月,第33页。 (23)《本期国内汇兑市况》,《经济半月刊》第1卷第3期,1927年12月,第14页。 (24)杨志洵:《天津贸易之前途》,《商务官报》第17期,1906年8月,第4页。 (25)《二十五年天津贸易情形论略》,《商务报》第32期,1900年11月,第55页。 (26)《沪市银根》,《商务报》第14期,1900年6月,第17页。 (27)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第64页。 (28)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天津通志·金融志》,第619页。 (29)吴石城:《天津之华商银行》,《银行周报》第19卷第19号,1935年5月,第10页。 (30)(32)(33)(34)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天津通志·金融志》,第617、619、330、330页。 (31)天津市档案馆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85页。 (35)无邪:《北京各银行之汇兑营业》,《银行月刊》第4卷第4号,1924年4月,第4页。 (36)《北京之通用货币及其汇兑计算法》,《银行周报》第1卷第12号,1917年8月,第17~18页。 (37)(39)黄鉴晖编:《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468、481页。 (38)黄鉴晖编:《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第472、474页。 (40)叔仪:《天津国内金融业之观察》,《银行月刊》第7卷第12号,1927年12月,第3页。 (41)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天津通志·金融志》,第323页。 (42)洪葭管编:《上海金融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662页。 (43)事实上除银元之外,银两和大条也是现银流动的组成部分,但由于这两种现银在商业市场中流动量少,且流动方向单一,绝大部分银两和大条在集中上海后或被储存,或被运往杭州与南京铸币厂用于熔铸制币,因此对商业市场影响较小。参见上海商业银行调查部:《十年来上海现金流动之观察(一)》,《银行周报》第16卷第40号,1932年10月。 (44)《十年来上海现金流动之观察(二)》,《银行周报》第16卷第41号,1932年10月,第29页。 (45)永祚:《上海之金融季节》,《银行周报》第3卷第18号,1919年5月,第28页。 (46)(47)吴石城:《天津金融季节之研究》,《银行周报》第19卷第42号,1935年10月,第21、22页。 (48)郑友揆、韩启桐编:《中国埠际贸易统计(1936-1940)》,北京:中国科学院印行,1951年,第2~3页。 (49)《十年来上海现金流动之观察(二)》,《银行周报》第16卷第41号,1932年10月,第25页。 (50)《华北形势突告紧张》,《申报》1933年3月11日,第3版。 (51)《沪各银行运现赴津》,《交行通信》第2卷第10期,1933年5月,第26页。 (52)天津市地方志编委员办公室、天津图书馆编:《〈益世报〉天津资料点校汇编(三)》,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956页。 (53)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亨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1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30页。 (54)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8页。 (55)献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在华银行发行纸币概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80页。 (56)李一翔:《中法实业银行停业风波述评》,《史林》2003年第3期。 (57)《中法实业银行停业》,《银行周报》第5卷第26号,1921年7月,第22页;《昨日银拆洋厘均骤涨》,《申报》1921年7月3日,第14版。 (58)《京银行会议决代兑中法钞票》,《申报》1921年7月7日,第10版。 (59)《北京中法实业银行搁浅及华银团之维持办法》,《银行月刊》第1卷第7号,1921年7月,第1~2页。 (60)《中法实业银行中止付款》,《申报》1921年7月2日,第10版。 (61)《中法实业银行启事》,《申报》1921年7月3日,第1版。 (62)《中法实业银行停止交易三志》,《申报》1921年7月5日,第14版。 (63)《上海银行公会维持中法钞票之经过》,《银行周报》第5卷第27号,1921年7月,第25页。 (64)《中法实业银行停止交易四志》,《申报》1921年7月7日,第14版。 (65)姚仲拔:《上海银行公会代兑中法钞票纪略》,《银行周报》第5卷第28号,1921年7月,第1页。 (66)《中法银行休业后消息》,《申报》1921年7月10日,第10版。 (67)《胡孟嘉君致字林西报函译文》,《银行周报》第7卷第32号,1923年8月,第2页。 (68)具体垫款追索过程可参见李一翔:《中法实业银行停业风波述评》,《史林》2003年第3期。 本文原载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7年第1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