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鄭武夫人規孺子〉簡7或見一从弓从夬之例,其形為: ![]() 其辭例為「今吾君旣世,孺子五女毋知邦政,屬之大夫,老婦亦將糾修宮中之政,門檻之外毋敢有知焉。老婦亦不敢以兄弟婚姻之言以亂大夫之政。孺子亦毋以褻豎、嬖御、勤力、 ![]() 原釋文釋从夬聲,讀為「价」,訓作「甲」,但又以為此字亦可能為「射」字異體,解作「射手」之意;[1]馬楠先生則釋云「『孺子亦毋以褻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妬之臣躳恭其顏色、掩於其巧語,以亂大夫之政』應當作一句讀。『褻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妬』並列」;[2]易泉先生亦釋為「射」;[3]何有祖先生贊同釋為「射」字異體之說。[4] 綜上諸家之說,知簡文此例釋作「射」,乃今學界之共識。惟甲金文「射」字本从弓矢之形,「又」旁乃後起疊加之形符,與「夬」無關,且楚簡「射」字多从弓从倒矢之形,更是尚猶未見从夬者,茲列舉此等類例如下: ![]() ![]() ![]() ![]() ![]() ![]() ![]() ![]() ![]() ![]() 因此,簡文此字是否為「射」字異體,在字形上,恐有續作補證之空間;再者,若依馬楠先生之說,則簡文辭例當斷讀為「褻豎、嬖御、勤力、 ![]() ![]() 實則依簡文此字之形,當可逕釋為从弓从夬,隸作「 ![]() ![]() ![]() 因此,原釋文釋从夬得聲,應有其可能性,簡文云「 ![]() ![]() ![]() 其辭云「孫子夬引」。趙平安先生釋出前者為「夬」字,[6]可从,不過,後者依形則應如何琳儀先生之所釋,將其釋為「引」,[7]故此二字應即「夬引」,倘再依近年陳英杰與黃鶴二位先生之釋讀,[8]則銘文所謂「夬引」,或許與血脈之延續有關,然而,學者釋「夬引」為「快樂」或「牽引」,此在銘文文意通讀上,總覺未臻妥適,因此,竊疑此「夬」字應讀為「決」,訓作「迅急」,此類用例古籍習見,其猶《易經‧說卦》所云「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旉,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王引之《經義述聞‧周易》釋曰「決、躁,皆急也。象雷之迅,故為決躁。」又如《莊子‧齊物論》或云「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再如《莊子‧逍遙遊》亦云「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故《集韻‧屑韻》即釋「決」為「決,疾皃,或作吷」,若然,則銘文所云「孫孫子子萬年用享祀,孫子決引。」殆指其血脈可迅速繁衍之意。 既然段簋「夬引」之「夬」字可讀為「決」,且作副詞解,則簡文所云「夬馭」之「夬」,亦當訓同此意,「夬馭」即「決馭」,指其在治理上能迅速決斷之意,以合於上文對此詞屬為政之德之初步推論。 故此段簡文當指「孺子也不要因為其『褻豎』、『嬖御』、『勤力』、『決馭』、『媚妬』等表現,就親近他,且被其顏色巧語所蒙蔽,而禍亂士大夫之政。」 [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4月第一版),頁107。 [2]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六整理報告補正〉此段釋文下馬楠語,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0416052940099595642/20160416052940099595642_.html),2016年4月16日,檢索日期:2017年11月1日。 [3] 「簡帛論壇:《鄭武夫人規孺子》初讀」5樓易泉之評論,網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2016年4月17日,檢索日期:2018年1月12日。 [4] 何有祖:〈讀清華六短札(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24),2016年4月19日,檢索日期:2017年10月31日。 [5] 趙平安:〈夬的形義和它在楚簡中的用法──兼釋其他古文字資料中的夬字〉,《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文及文學系發行,1997年1月第1版),頁711-723。 [6] 趙平安:〈夬的形義和它在楚簡中的用法──兼釋其他古文字資料中的夬字〉,《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頁711-723。 [7] 何琳儀:〈逢逢淵淵釋訓〉,《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頁84-87。 [8] 陳英杰:《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1月第1版),頁543-544;黃鶴:〈段簋「孫子牽引」補釋〉,《中國文字研究》18(2013年),頁101-103。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3月16日21:1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