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清代汉学流派研究的历史考察及其评析(3)

http://www.newdu.com 2018-03-19 中国文化研究 黄爱平 参加讨论

吴、皖、扬、浙四派说
    此说将清代汉学划分为吴、皖、扬、浙四大流派,即在吴、皖、扬三派基础上,再增晚清时期的浙江一派。1982年,戴逸撰《汉学探析》一文,简要疏理了清代汉学产生、发展、演变的脉络及其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和特色。其中提出,汉学形成的标志是惠栋和吴派学者,包括惠栋的朋友沈彤、学生余萧客、江声以及王鸣盛、钱大昕等人,发展至高峰的代表性人物是戴震,其延续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汪中、凌廷堪、焦循、阮元等,而晚清时期的俞樾、孙诒让则是汉学的衰落阶段。(23)该文的论述实际上已具四派说的雏形。至1999年,戴逸发表《吴、皖、扬、浙——清代考据学的四大学派》一文,明确提出清代考据学四大流派的划分,认为“吴、皖、扬、浙四个学派实际上代表清代考据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即:乾隆前期、乾隆中期、乾嘉时期和晚清时期。吴皖扬浙时代先后不同,各为其一个阶段”。其中,“吴派以苏州惠栋为代表,皖派以休宁戴震为代表,其后又有扬派,以高邮王念孙王引之、仪征阮元为代表,他们都属扬州人”。至晚清,“传统的考据之学在社会变动以及与西方文化的撞击中衰落蜕变,但尚未完全消歇,浙派学术即其嫡传。其代表人物有俞樾、黄以周、孙诒让、章太炎、王国维。”在划分吴、皖、扬、浙四大流派的基础上,作者进而分析了各派的学术特点,认为“吴派的特点是‘尊古’,皖派的特点是‘求是’,而扬派的特点则是‘通贯’”,至于晚清时期的浙派,“因受西方学术的影响,力求与西学沟通,其杰击代表能够中西兼纳,推陈出新,故其特点在‘创新’”,堪为“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桥梁”。(24)
    详考吴、皖、扬、浙四派之说,可以看到,其最大的特色在于把清代考据学视为一个贯穿于清中晚期,并且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术形态。但所论尚嫌简略,此外,晚期时期的汉学,无论其学术成就,抑或其地位影响,都难以与乾嘉时期比肩,故浙派是否能与吴、皖、扬三派相提并论,也还有商榷的余地。
    不分派说
    此说主要针对学术界长期以来比较流行、俨若定论的吴、皖分派说而发,认为乾嘉考据学是同一个学派,内部无流派可分。实际上,这一观点的渊源,最早仍可追溯至梁启超。梁氏在采纳章太炎之说,主张吴、皖两派分野的同时,曾指出清中期的考证学“派中有力人物甚多,皆互相师友,其学业亦极‘单调的’,无甚派别之可特纪”。(25)在论述吴、皖两派并提到扬州一派以及浙东一派时,梁启超还特别说到:“以上所举派别,不过从个人学风上,以地域略事区分。其实各派共同之点甚多,许多著名学者,也不能说他们专属那一派。总之乾嘉间学者,实自成一种学风,和近世科学的研究法极相近,我们可以给他一个特别名称,叫做‘科学的古典学派’。”(26)其后,钱穆对清代学者进行个案研究,在论述吴学、皖学渊源不同、风格不一的同时,也认为“惠、戴论学,求其归极,均之于六经,要非异趋矣”,并进而加以补充说:“江藩《汉学师承记·洪榜传》,称榜为‘卫道儒’,又全录其与朱笥河发明东原论学一书,可证其时不徒东原极推惠,而为惠学者亦尊戴,吴皖非分帜也。”(27)杨向奎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谈乾嘉学派》一文,则直接提出:“历来谈乾嘉学派的,总是说这一个学派有所谓吴派、皖派之分。其实,与其这样按地域划分,还不如从发展上来看它前后的不同,倒可以看出它的实质。”(28)
    受钱穆、杨向奎之影响,90年代以来,陈祖武等学者陆续对吴、皖分派说提出质疑和商榷。1991年,陈祖武在《清代全史》第六卷的相关章节论述“乾嘉学派分野”问题时,首先提出吴、皖分野说不尽合理,认为“惠、戴两家并不能赅括整个乾嘉学派”。(29)此后,作者又先后发表《乾嘉学派吴皖分野说商榷》、《乾嘉学术与乾嘉学派》、《关于乾嘉学派的几点思考》等文,(30)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首先,“从惠学到戴学是一个历史过程”,“实为乾嘉学派从形成到鼎盛的一个缩影”,而“吴、皖分派有一最为明显,亦最为重要之可酌处,即它忽略了对乾嘉学派做动态的、历史的研究,因而无形中掩盖了乾嘉学术演进的轨迹”;其次,“吴、皖分野不足以赅括乾嘉学术”,无论从治学领域,抑或从学者的地理分布来看,均“不宜以吴、皖两派,或者说惠、戴二家来概括整个乾嘉学派”。如“扬州名儒汪中,虽经章太炎归诸吴派,但他与惠栋实无师承关系”,又乾嘉时期苏州和徽州以外的地区也有不少学者和学术群体,如北方的纪昀、朱筠等人,桐城的姚鼐,等等。据此,作者得出结论说:“以地域来区分学派,本身并不科学,与乾嘉学术发展的实际也不尽吻合,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去赞成它。”(31)
    与之同时稍后,暴鸿昌发表《乾嘉考据学流派辨析——吴派、皖派说质疑》一文,也对吴、皖分派的问题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吴派、皖派之分,“于事实甚为不符,更无科学根据”。作者逐一辨析以往学界所列两派之间的学术差异,诸如吴派治学特点是“凡古必真,凡汉皆好”,皖派则以“实事求是”为宗旨;吴派好博闻,皖派善裁断;吴派重考据,皖派重义理等,认为这些差异只能用以区分其中的一些学者,比如惠栋与戴震,而不能用以概括被人们归于吴派或皖派的众多汉学家。作者以戴震反宋儒的人性论和理欲观为例,说明其说“既别于其师门,又异乎其弟子,而却与惠栋及其弟子同出一辙”。因此,作者认为:“乾嘉考据学派(或称汉学)乃历史客观存在,以此一派称之,足矣!”至于“乾嘉考据学之所以未形成若干个独立的流派”的原因,在作者看来,是由于汉学家们具有共同的学术风气,即相互推崇;不立门户,唯从所是;互为师友,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因此说,吴派、皖派之分,不过是“门户之见”而已,甚至对人们认识乾嘉考据学“造成了很大混乱”。(32)
    其后,台湾学者鲍国顺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主办的“清乾嘉学术研究之回顾”座谈会上,也就吴、皖分派的问题,提出了商榷意见。在他看来,暴鸿昌《乾嘉考据学流派辨析——吴派、皖派说质疑》一文对吴、皖分派说提出的质疑,“比较全面与中肯”,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探讨,认为“论乾嘉考据学,是否须要或可以依地域来划分为吴、皖两派,实是颇有商榷的余地”,并就此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一、严格说来,从地域来分吴、皖二派并不合适。二、后来所列的二派代表是否合适,如钱大昕先生,虽为江苏人,论其学风,却未必合于吴派。或许,我们可以用惠、戴分派,并列出与他们治学风气相近的学者,会比较合于乾嘉学术发展的事实。”(33)
    比较而言,不分派说勇于否定已有成说,大胆提出新见,其开拓精神应予以充分肯定。并且其对分派说提出的质疑也颇有发人深省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界有关清代汉学的研究。但客观而论,不分派说尚不足以否定已有的观点。诚如前述,一种学术观点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必然有它赖以成立的历史依据和论证的合理性。况且,乾嘉考据学内部不同学人乃至地域之间,在治学范围和学术风格上确实存在差异,这是持不分派说也承认的事实。问题是如何更为科学地看待这些差异,而不是简单地视而不见,不予置论。由此看来,不分派说也还多有讨论的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