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唯物史观通过经验实证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对经验事实的研究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这是马克思创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实证科学的目标设定。对此,连马克思的批评者都承认,像考夫曼就指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而且他认为重要的,不仅是在这些现象具有完成形式和处于一定时期内可见到的联系中的时候支配着它们的那个规律。在他看来,除此而外,最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发展的规律。即它们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17)马克思的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18) 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是怎样通过对经验事实的研究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呢?恩格斯曾予以明确提示,“18世纪综合了过去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在联系。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经过整理、筛选,彼此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科学”。(19)由此可见,这种规律正是在对经验事实进行整理、筛选的基础上,抽象出其中的因果规律。 由此可知,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确定有关研究对象的经验事实,然后确认这些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确定经验事实的研究是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研究对象因果联系的第一步,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如果事实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话,那么整个大厦都将建立在不牢固的基础之上,不可能坚固,也就不可能经得起检验。所以,经典作家为了获得真实有据的事实付出了巨大的艰辛。马克思的女婿、法国革命者拉法格回忆马克思说:“他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要找原著寻根究底,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参考原始资料的习惯使他连最不知名的作家都读到了。”(20)“即令是为了证实一个不太重要的事实,他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所以,“反对马克思的人从来也不能证明他有一点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论证是建立在受不住严格考核的事实上的”。(21) 在充分占有事实的基础上,马克思开始探求事实之间因果联系的艰苦工作。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流行的实证研究方法是对经验事实进行单层次的归纳,比如像“天下乌鸦皆黑”这样的命题就是由对乌鸦羽色进行观察所做出的概括。但是很早就有学者,像休谟等人指出了归纳方法的致命缺陷所在,因为其中存在着从“我观察到的乌鸦的羽色是黑色的”命题向“天下所有乌鸦羽色都是黑色的”命题的非理性过渡。正是因为很难做到完全归纳,所以归纳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保证一定为真,而且在现实中往往能够找到反例,对这种结论予以证伪,像人们已经发现羽色是白色的乌鸦,证伪了“天下乌鸦皆黑”这样的命题。 唯物史观超越了这种单层次归纳的方法。它并未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是深入到现象背后探寻其中的因果关系,这是唯物史观的深刻之处。马克思强调:“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然后才能做到“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22)科学的任务就是“把看得见的、只是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23) 通过对唯物史观一些研究结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唯物史观是在单层次归纳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因果关系的揭示;它的表述方式不是全称判断式的,而是因果条件式的。还以“天下乌鸦皆黑”这一命题为例,这种由单层次归纳所产生的命题很容易被证伪,但如果我们找到决定乌鸦羽色的因果关系,那就会改变这种不利状况。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决定乌鸦羽色的是某些染色体的排列,当这些染色体的排列呈某种类型时,乌鸦羽色是黑色的;当染色体的排列呈另一种类型时,乌鸦羽色是白色的;当然还可能发现其他羽色的乌鸦,同样可以由染色体的排列来解释。由此可见,揭示因果关系的深层次归纳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其表述方式不是全称式的判断而是因果条件式的判断,即当染色体呈某种类型的排列时,乌鸦羽色是黑色的;当染色体呈另一种类型的排列时,乌鸦羽色是白色的……第二,这种内含因果关系的归纳不可能被反例证伪,而且一旦发现新的反例,会使因果关系的内涵更加丰富。第三,对研究对象的深层因果关系的揭示往往是从寻找反例开始的,因为没有反例的发现,就很难通过比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因果关系。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研究来说明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因果关系。 首先看有关后发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以俄国为例写作了一系列文献。(24)归纳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认为,俄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都存在;如果条件具备,俄国就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直接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如果条件不具备,那它就会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根据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将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概括为:汲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对农村公社进行民主化改造,有挽救农村公社的革命。(25)再看有关利润率变化问题的研究。马克思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变资本相比可变资本会逐渐增加,由此推断出利润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列举一些可能会抵消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条件,像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不变资本诸要素变得更便宜、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之下、对外贸易、股份资本的增加等等。当促使利润率下降的因素的作用力大于促使利润率提高的因素的作用力时,利润率会下降;反之,利润率会提高;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利润率保持不变。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揭示的是内含因果关系的可以做条件式表述的规律,其结论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这些客观条件的确定都是在经验实证研究中逐渐完成的。这也是马克思之所以坚持关于人的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两者是同样科学的原因,根据就在于他认为两者都揭示了各自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 唯物史观并未止步于揭示不同条件或原因导致不同的结果。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她进一步对原因本身做出考察,区分出处于不同层次的原因,尤其是揭示出基础性的或终极性的条件或原因。马克思所确定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或最终极的原因,是人们要生存就必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存在的现实前提。(26)正因为无法否认为了生存就必须吃喝住穿,所以也就无法否认必须进行生产劳动来满足吃喝住穿的需要,由此也就无法否认人类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发展和演变都是以生产劳动为起点和源头发生的,而且是必然要发生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27)由此可见,劳动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力和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和演变。所以,恩格斯强调唯物史观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28)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中有大量论述表层现象要到基础存在中寻求原因的论断,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概括所表述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9)而且不仅在理论表述中如此,在对事实分析和对错误认识的反驳中更是如此。(30) 正因为不是那种不管条件如何变化、结论总是相同的全称判断式的归纳研究,而是揭示不同条件导致不同结果的条件式判断的因果研究,所以唯物史观必然是一种经验实证研究,它要不断对新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同之前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所在,并揭示产生这种共性和个性背后的因果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