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扎根——让传统村落文化“活”起来 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主要目标是使得传统村落文化得到传承。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是让当地群众文化认同。第二是让传统村落文化变得“有用”。 要做到这两点,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护要深入本质。传统村落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承载体,既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在保护过程中,我们必须抛除一心创造效益的心思,全面地了解传统村落文化背后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护”。比如,在保护一个古村寨,应当做到挖掘村寨背后的历史,把村寨内的传统文化,经过适度创新,融入到村民的现代生活中。而不是为了追求旅游效益,盲目借鉴其他古村寨的发展模式,同质化竞争,既摧毁了原有的传统文化,又使得村民的文化认同情感分崩离析。 第二,重建区域文化认同。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只有在意识到自己的文化的可贵、有了文化认同意识之后,才能发自内心地去热爱本族文化,心甘情愿地去传承本族传统。所以,我们要着重重建区域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可以通过对本族的习俗的诠释再现来进行强化。可以是某些传统活动的恢复,比如壮族的蚂拐节,瑶族的盘王节,近几年有愈办愈大的趋势。同一区域的人们通过这种传统活动重新聚集到一起,唤醒了他们共同的历史记忆。 第三,获取主流社会的认可。一个人的自信大多时候会在他人的认可下建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是如此。历史上也随处可见这样的事例,在强势民族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地区逐渐抛弃了本族文化,这是典型的没有民族自信的表现。近些年来,广西官方着力扶持民族文化的发展,这种由主流社会的认可态度会不自觉地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自信,让他们愿意去相信,自己的文化是有用的,是值得骄傲的,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第四,社会传承与校园传承并行。除了主流社会、政府的引导和认可之外,社会的各界人士也要竭尽全力地支持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众所周知,传统村落文化不仅是本族的,更是全世界的,它们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传承的模式也应该有所创新,不再单单靠本族人民口传心授,用多元方法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存和传授教学。再者,校园传承至关重要。某位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带班里的学生去看昆曲,看完之后散场,学生们意犹未尽,纷纷在讨论昆曲的魅力。有位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前没看过昆曲,也没什么兴趣,今天一看,发现竟然比我想象中的有趣许多。由此可见,许多年轻人没有这种保护意识,实际上并不是不感兴趣,而是没有机会接触。所以说,校园传承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当多开办此类活动,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传统村落文化。 传统村落文化是民族的祖祖辈辈们共同创造、流传下来的历史实录。由于现代社会的冲击和生存环境的变迁,它们在不断地消亡,保护也面临着重重困境。但我们应当明白,真正的传统村落文化是活态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它们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精神。要使得它们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取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做好一种“扎根”的工作,激发其“活态性”,重建区域文化自信,使校园传承和社会传承并重进行,而不是流于表面的谈论保护。只有这样,传统村落文化才能真正地留住民族精神,流传千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