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关于红山文化研究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8-04-12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 雷广臻 董婕 参加讨论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朝阳 553004)
    摘要:本文从全新的视角研究红山文化,提出并阐释了红山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关系,重新定位了红山文化遗物遗迹的性质,论证了红山文化遗存的相似性及其原因,进而论证了中国史前诸考古文化的同一性及其意义。
    关键词:红山文化;遗存性质;社会治理;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1-0016-05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著名考古学文化。距今约5000-6500年,主要遗址分布在北至霍林河、东至辽河、西南至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红山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二十世纪初。百余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学术界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但尚有若干问题值得探讨。本文就红山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如下再思考。
    一、关于红山文化同一性与多样性的思考
    最早调查红山文化遗迹的是日本人鸟居龙藏,他在赤峰东北角的红山山后发现这种史前遗址,但他的考古活动仅限于地表调查试掘。1911年,鸟居龙藏将他在东蒙古地区进行的调查整理成书,写成《蒙古旅行》。书中第一次披露了赤峰红山后的遗迹,他认为是中国古代东胡人的遗存。1935年,以滨田耕作、水野清一为首的日本考古队对红山后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珍贵的考古资料,并于1938年公开出版《赤峰红山后》(日文版)。该书将该遗址分为赤峰第一期文化(彩陶文化)和赤峰第二期文化(红陶文化)。[1]中国考古学家尹达根据梁思永先生建议,将赤峰红山后遗址写入1955年出版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认为红山后文化很可能是中国细石器和仰韶文化相互影响之后发生的新文化遗存,正式命为“红山文化”。因此,红山文化作为中国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一种史前文化扬名于世。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考古学界空前活跃,发现很多红山文化类型的遗址,尤其集中在努鲁尔虎山南北和以西地区。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对辽西考古学文化区发现的史前遗址进行了区分和分期,按照存在的时间顺序,命名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查海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形成一个前后相接、文化特征延续、各有特点的北方考古文化系列。至此告别了单一红山文化扬名于世的阶段而进入了系列考古学文化相续、共存的阶段,也就是说,原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一种史前文化,后来被区分出多种考古学文化。
    这种被区分出的各考古学文化和原来泛指的红山文化是什么关系?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原来泛指的一种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史前文化,后来按时间和文化面貌做出分期,把原来泛指的文化具体化、多样化了,使得我们对原来泛指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功绩很大。但是从宏观的研究视角出发,现在我们要还原本初的认识,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史前文化本来是一个整体,是同一文化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这是一种文化前后相继的表现,而不是一种文化中断之后又继起另一种文化。
    我们强调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古文化的前后相续性、联系性。为什么要强调?因为区分出许多考古学文化之后,对同一文化的相续性、联系性、同一性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有些人认为从兴隆洼文化(期间经许多考古学文化)到小河沿文化,总是一种文化消亡后又有一种新文化兴起。由此引发了一些说法:一种是移入说,认为有外来的人口进入红山文化区域,改变了原有的文化面貌,渐渐移入的人口和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新的文化;另一种是嵌入说,认为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原有文化嵌入了其他文化,主要因素是某个阶段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又区分出不同类型),进而形成了新的文化。这些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并不是外来人把原来的红山文化区域的人口驱逐了,外来人占据这一区域形成了新的考古学文化,而是这一区域不同时间阶段的人们与周边的史前文化进行交流、融合,进而互相影响,形成了不同阶段而又前后相续的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影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也影响红山文化。其中不排除大汶口文化、新乐文化等其他文化与红山文化的互相影响。
    一个地区的文化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考古学家根据不同阶段的文化面貌分别命名了不同阶段的考古学文化。我们肯定从一种文化中区分出不同文化类型这种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的积极意义。但是更应该强调要对这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从整体上进行认识: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尤其是辽西、冀北、蒙东交汇地区的各考古学文化是同一文化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表现。
    同一种史前考古学文化为什么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一种史前文化发展演化到某一阶段,或迁移到某一区域之后进行了改造和革新。这种改造扩大到更大区域,进而形成新的文化面貌,新的考古学文化就产生了。新的文化产生是在文化母体当中进行的。并不是原有的文化消亡了。
    因此,红山文化并没有消亡。红山文化到了小河沿文化阶段,把红山文化及以前古文化继承下来。小河沿文化向渤海延伸,向京津地区延伸。如在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墓地M75出土了玉猪龙[2],呈红山文化风格。
    红山文化在小河沿文化中得到很好的继承。从小河沿文化中看到了红山文化的影响,看到了红山文化之后小河沿文化与它的继承关系。从整体上来看,红山文化发展到小河沿文化阶段,不仅是在时间上延伸,而且在空间上扩展了。小河沿文化比原来的红山文化向京津地区扩展了。这种认识回答了红山文化哪里去了和是否消亡的问题。如果认为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是在一种文化消亡之后继起了另一种文化的话,红山文化确实消亡了;而按照我们的观点,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系列考古学文化是同一种文化所处的不同阶段,是同一文化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那么,小河沿文化就是红山文化的新阶段,红山文化消融在小河沿文化中——其文化实质并没有消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