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红山文化遗存相似性的思考 考察、研究红山文化的遗址、遗物,会发现一个现象,红山文化遗址、遗物尤其是晚期遗存,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朝阳半拉山红山文化遗址、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遗址、敖汉四家子红山文化遗址、赤峰巴林右旗那斯台红山文化遗址、赤峰红山后等遗址,营造布局几乎是一致的样式,出土的遗物也有极大的相似性。 一般而言,同类的若干考古文化遗址应该有一个先后顺序,出土器物有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但我们在诸多红山文化遗址中却看不出主体元素前后阶段的差别性。以玉器为例,红山文化各遗址出土的玉器种类、样式几乎一样。在牛河梁等遗址中,积石冢的样式、台的样式、筒形器摆放的情况都有一致性。当然,这些红山文化遗存并不是完全没有差别,而是其同一性表现得更充分,差异性表现得不突出。仅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来看,其第二、第三、第五、第十六地点营造的顺序一样、过程一样、营造的内容也一样,留下的遗址、遗物趋同。我们要回答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相似性。 红山文化的特点是在不同区域、地点连续地而且共同地成长起来,到某一阶段,又形成了一致的文化形态。以大凌河中游的红山文化遗址为例,朝阳市郊区的小木头沟河东边的小东山遗址,属于红山文化早期遗址,共发现房址10座,灰坑20个、环沟1条和大量陶器、石器。以该遗址的晚段计比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冢早1000多年。[6]大凌河上游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第五、第十六地点也发现了红山文化早期遗迹和遗物。在西拉沐伦河、老哈河、少郎河流域都发现了红山文化早期遗址[7]。早期红山文化遗址分布在红山文化的各个区域,说明红山文化在早期就已经在该文化的全区域布局完成。红山文化不仅布局在全域,而且在全域各地一起成长起来。在那斯台遗址发现的早期遗址都有祭祀形式,坑祭、坎祭、墓祭都广泛存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吕学明教授认为,红山文化早期在小地方有小的祭祀遗址,而且各自在自己的区域里成长起来。这种观点是有确凿证据的。大凌河中游的红山文化遗址有半拉山红山文化遗址、小东山红山文化遗址,都是在自己的区域里成长起来的;那斯台红山文化遗址也是在自己的早期文化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吉林大学的赵宾福教授认为红山文化早期遗址分布在整个红山文化区域内,面貌相同。但有一个趋势,即各自成长,逐渐南移。在大凌河流域发现了诸多红山文化晚期遗址,有向南移的趋势,如凌源的田家沟红山文化遗址已经大大向南挺进。红山文化在大凌河流域的南移和小河沿文化向南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红山文化各遗址点的人群之间发生频繁交流、广泛联系,互相交流经验,交流之后共同成长起来。交流的重要内容包括生产、生活、丧祭、制玉、婚配等。交流的重要形式是人员往来(包括通婚)、物物交换等,聘约是最重要的形式。这一过程与《礼记?礼运》篇所讲的一致,是从建屋、垒灶、饮食开始的,到高级阶段出现了以玉为载体的“聘”活动。因为有交流,所以在红山文化不同的地点出现了样式一样的陶器、石器、玉器、墓葬、坛、庙、屋、陶偶等遗存。这就解决了红山文化何以在各个地区出现了相同的遗址遗物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困扰我们:牛河梁红山文化大遗址群中为什么并存着年代基本相同的第二、第三、第五、第十六地点及其他地点。在一个遗址群中出现了格局大体相同的诸多遗址点,而且文化面貌大体一样,其原因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有并存的因素存在。格局大体相同的遗址点同时发展起来一定有并存的力量。而并存的因素、力量是什么,则有待我们进一步揭示。当时存在平等的、并行的一些社会人群、社会力量,这些平等的、并行的社会人群、社会力量分别营建了上层人物的墓地,于是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遗址点。为什么当时平等的、并行的一些社会人群、社会力量要分别营造墓地?这也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来找答案。通过对传统文献的解释,我们知道红山文化时期人们面对衣食住行等一般问题和财产分配、祭祀主导权等特殊问题,存在一个庞大的社会管理系统[8]。平等的、并行的一些社会人群、社会力量有联系、有协调,但是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社会力量是什么呢?史前时期有部落联盟,联盟之间有会盟活动。正是联盟的各组成部分分别营建了自己的祭祀系统,又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社会管理系统,包括祭祀系统。为什么在牛河梁一个遗址群中出现了格局大体相同的诸多遗址点,可以这样解释。为什么出现同时期的田家沟红山文化遗址、胡头沟红山文化遗址、半拉山红山文化遗址、那斯台红山文化遗址、四家子红山文化遗址、红山后红山文化遗址,也都可以这样来解释。在牛河梁地区集中了几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人物,也可以说集中了当时的社会治理精英。这说明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治理不是一个人,而是由多种社会力量的代表共同来完成社会管理。这个社会治理格局与中国传统文化记载的五帝时期的社会管理结构是一致的:有主要管理者,有“四岳”等参与管理,社会主要管理人物通过推举、禅主等形式产生,通过巡狩、朝聘等方式实现社会管理。红山文化晚期诸遗址展现了中国史前的协商民主制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