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选宣言:保守党政策的案例考察 政策和政纲是展示政党政治思想的要素之一。唯有知晓保守党的政策和政纲方可全面准确地理解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 政策和纲领不仅是政党的思想,还是某些政治精英的思想要点,归属于该党政治哲学体系。在信息公开的英国,政党政纲往往是在政策声明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保守党和工党的政策声明,问世之前,需要经过多种程序。包括该党内阁或影子内阁、本党议员、年会、院外组织、党校、(45)研究机构以及智囊机构的构思推敲,讨论辩论,形成文字,方能成为本党政策的底本,以建议的形式谨慎提出。正规的政策声明则需要在两次大选之间,由党的领导们批准,再经党的会议(如年会)正式认可后,方可郑重发表。可见声明的内容,实为该党未来的政治原则和施政纲领。正因如此,它们还必须通俗易懂,对大众具有吸引力。(46) 例如,战后保守党在野时期所制订的《工业宪章》,就经历了较为复杂的程序。它先由多人建议,由党魁温斯顿·丘吉尔委托R·A·巴特勒主持起草;再于1946年10月提交保守党年会审议;继而受年会大会委托,组成专门委员会慎重斟酌文字;大约同时,该委员会还到工厂考查,与保守党的主要工业家和工会座谈,听取不同意见。最后呈交温斯顿·丘吉尔修改敲定,即得到党内最高领袖的同意。前后反复多次,《工业宪章》终于在1947年5月正式公布,以后其内容和精神又融入1950年保守党大选声明。(47) 保守党最早的政策声明发表于何时?较为公认的是1834年罗伯特·皮尔的《塔姆沃斯宣言》。也有人认为皮尔的声明是针对他自己所在的选区的“小范围声明”,而非事先受到本党领导机构的正式委托而代表全体保守党人的正式声明。以此看来,1872年迪斯雷里的水晶宫演说,发表在保守党政党机构即将完备之际,并明确提出了维护本国宪政、改善民众生活、捍卫大英帝国三项纲领,又比《塔姆沃斯宣言》前进了一步。大致说来,英国大选中正规的竞选纲领出现在19世纪晚期男子普选权实现、两党制确立之际。1892年,保守党领袖索尔兹伯里侯爵发表的竞选宣言,被认为是代表整个保守党的“第一个竞选声明”。(48)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考察20世纪中叶保守党在几届大选时的竞选宣言中的部分内容,以揭示保守党不同时期的政策意向和立场。 起初,英国保守党的政策和政纲同时也使用了个人的名义。例如,《1900年大选时保守党的竞选声明》是以保守党首相兼党魁的名义发布的,故又名《索尔兹伯里侯爵宣言》。又如,1910年大选时,保守党在野,巴尔福任影子内阁党魁,《1910年保守党竞选宣言》又名为《巴尔福的演说》。可见,“宣言”和“演说”展现出大党地位和党魁身份的区别。(49)自1950年起,各党竞选宣言在标题上均不再采用执政党首相或在野党党魁的个人名义,政党意味反而更浓。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保守党与工党的竞选宣言,内容差别较大。与工党和自由党相比,在制定政策时,保守党领袖的个人作用较为突出,立场态度也颇为明朗。比如,1924年,工党在其宣言中呼吁在教育上给所有的孩子以“平等的权利”,并计划实施较激进的农业改革措施。保守党虽在教育方面提出更为详细的做法,但避开“平等”的字眼,因为当时不少保守党人的子弟正在公学和名牌高校读书,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其他两个较明显的区别,一是保守党把帝国联合、帝国发展和对外政策作为政策重点;二是声明“保护农业不受社会主义和官僚暴政”的戕害,反对土地国有化、高额土地税以及所有的劫掠措施。(50)这与其政敌激进的农业改革政策针锋相对,阶级倾向鲜明。 1945年6月4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首相兼党魁丘吉尔在其大选演讲中,怀着偏激和偏见断言:“我必须告诉你们,社会主义政策憎恶英国自由观念……无疑社会主义是与极权主义交互渗透难解难分的。”继而将社会主义描写成盖世太保式的角色。(51)这就羞辱了曾在一起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工党同事,使选民想起保守党政府战前的重大失误和不端,包括张伯伦的绥靖主义政策和该党的好战传统等,致使保守党的竞选宣言效果不佳。(52)大选结果验证了保守党的失败,604名候选人参选,仅获得204个席位,与工党的胜利形成极大反差。 五年后大选再启,保守党公布大选宣言时,党内思想理论和政策改革已经启动,与工党的“共识政治”初步形成。在经济方面,针对住房紧缺问题,宣言肯定“财产占有之民主”(Property owning democracy),同时宣称“需要全面改变执政理念。只有保守党人能够促成这种变化”。宣言还列举工党政府的种种弊端和失误,许诺一旦掌权将终止各类国有化项目。在对外关系上,宣言哀叹共产主义在东欧诸国的扩张,哀叹中国五亿人被置于共产主义专政之下,表示以后将在联合国框架之内,去建立基于法制的自由体系,并密切与西欧和美国的紧密联合。国内政治方面则重申旧制。(53)投票结果,保守党比工党少了70余万张选票和17个议席,依然功亏一篑。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共识政治”仍处佳境,“英国病”尚在酝酿期,未成重症,麦克米伦带领保守党内阁顺利执政,其“中间道路”主张得以施展。当时的几次大选中,保守党的几部竞选纲领不仅内容变化不大,而且与工党的竞选纲领相比有不少雷同点,保守主义相对式微。 1966年,爱德华·希思继任在野党党魁,成为保守党新一代的掌权者。他决意发起一场“极为激进的变革,一次极为平静却又极为彻底的革命,……改变英国的道路和历史”,他丢弃指导政府经济决策多年的凯恩斯学说,用新兴的宏观经济理论“货币主义”为指导思想,医治溃疡流脓的“英国病”。可惜希思运气不济,就任首相后即面对通货贬值、制造业投资下降、失业率上升、能源危机、大罢工和移民潮等多种压力,终于在1974年的两次大选中连续败北。保守党境况空前不佳。 有幸的是,1975年2月,保守党更换党魁,励精图治的接力棒传给了撒切尔夫人。她随即进行紧张的说服工作,以达到党内思想的统一。翌年10月,名为《正确道路》的保守党政策宣言发表,内容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大计。经过几年的党内思想和政策调整,多数保守党政要在变革问题上达成了新的共识。1979年铁娘子带领保守党实现了思想更新,转化为可行性极强的撒切尔主义。其竞选宣言中不乏冷峻言辞: 在过去的五年期间,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无人不晓得我们社会的平衡已经越发失调,它以个人自由为代价,倾斜于国家。此次选举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使我们去扭转这一进程,以恢复权力的平衡,使之利于人民。因此,这是大战以来最关键的选举。连同对自由的担心,已有一种绝望的感觉:我们一度伟大的国家,已经无端地落后,它现在去扭转局面已经太晚。我不接受这种现实。我相信我们不只可以,我们必须改变。这份宣言指明了方向,它没有包含魔幻般的公式或奢侈承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或完美的生活的良方。但它为我们的国家恢复设置了一个广泛的框架,不是立足于教条之上,而是立足于理性和常识,首先是以法治之上的人民的自由为基础。(54) 仅此可见,比起以往来,保守党1979年的竞选宣言有着更充沛的改革激情,尽管它还不是铁娘子亲自起草的。以后政府改革效果灿然,相关内容前面已经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考察了保守党竞选宣言的部分内容,介绍了几次大选中保守党政策的变化,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该党的理论表述,还散见于年会决议、研究机构和党校的文件,以及浩如烟海的论著、回忆录和信件等,但对大选宣言的解读还是可以看出20世纪的英国保守主义演变的某些特征。 第一,制定政策性文件时党魁个人作用相对突出。在1966年保守党采取民主方式选举党魁之前,各党魁主要是依靠个人家世、才干而“自然涌现”的,他们大多出身显赫,阅历曲折,经验丰富,得到党内多方面的认可,在党内有着颇高的威望,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作用非同一般。例如,丘吉尔前后六次审阅1945年保守党大选宣言的文稿,他字斟句酌地修改,还加上了具有个性的标题——《丘吉尔先生对选民的政策宣言》。(55)保守党其他的“大牌首相”,如麦克米伦和撒切尔夫人,都善于利用政策制定的机会,抒发己见,渲染个人色彩。 第二,大选宣言中对工党社会主义政策的贬抑几成惯例。工党的国有制政策与举措以及在社会保障、税制等方面的问题、失误和缺陷等,一再被保守党宣言揭露、批评和嘲讽。而对于势单力薄无所作为的自由党的政策纲领,则一字不提。 第三,策略性,“共识政治”的政策多是如此。20世纪50、60年代,保守党在某些政策上向工党靠拢,目的是为了吸引选民,争取选票,挫败工党,赢得执政机会或延续执政时间,故某些有关社会福利、税收和就业的条款并非是真心实意提出的。该党在竞选纲领上列出的一些“进步条目”,多是暂时迎合中下层选民,是一种适应本国党派竞争的策略性手段。所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保守党和工党之间的“共识政治”,也多有水分。为此,有人断言共识政治只是一个“神话”,理查德·劳则嘲弄道:计划经济“代表着一种无政府和专制之间的中间道路”,经济自由则“包含在最广泛的切实可行的权利分散之中”。他们一道呼吁回归本党的哲学,用经济民主去平衡政治民主。(56)这才是当时保守主义的真谛。 为了争取选民,保守党的政策宣传还使用一些小伎俩。如在1951年大选时,该党上层利用战后租房紧缺问题和经济危机形势,在宣言中许诺:一旦由它执政,将使英国摆脱经济困境,并保证每年建造30万套住房。1959年大选时,形势看好,该党的竞选口号是:“跟着保守党走,生活更美好!勿让工党毁掉美好生活!”并借用美国的一句流行语“你的生活从来没有如此这么好”,提醒选民勿忘保守党政绩。 第四,在某些原则问题上坚持个性诉求。保守党属社会右翼,会在某些问题上坚持和维护自己的立场观点,并因此呈现出它与工党和自由党的区别。较典型的问题包括:国有化和私有制、国家和帝国防务、对欧盟的态度、工会和罢工、爱尔兰共和军、移民政策与种族关系等。其中外来移民问题最早为保守党人所关注,并且在议会辩论、媒体宣传和大选宣言中,保守党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限制性措施,这一是为了回应党内强硬派的怨言,也是为了附和社会中上层阶级维护民族特性、追求社会稳定的愿望。相应之下,工党为争取少数民族选票,在竞选宣言中避免触及这一敏感问题。 这里,在论及保守主义的政策优势时,应介绍少许自由党在大选中的境况。该党的命运颇显戏剧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其新自由主义改革有声有色,奠定了英国福利社会的基础。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自由党因内部分裂沦为议会“第三党”,大选时屡遭尴尬。1924年,该党不赞成工党提出的国有化计划,却要和工党组建联合内阁,无法对工党的公有化建议表达异议,只好宣称:在土地问题上,自由主义继续担当其历史的职责,使“所有阶级得到平等的机会”,即通过倡导和实施重大的土地改革政策,达到最基本的政治和经济自由。在1929年的大选宣言中,劳合·乔治呼吁“自由主义复兴”,强烈希望国家事务的管理能再次回到自由党政府手中。可当时自由党的政策多与工党或保守党的政策雷同,导致选票流失。(57)1931-1945年间,英国建立三党联合的“全民内阁”,大战中颁布的《贝弗里奇报告》实是三大政党共同认可的文件。自由党只是偶尔声明继续支持小型企业利益,主张自由贸易,维护和扩大公民权利,但多属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以后历届大选,自由党最难摆脱的困境是,其稍显激进的政策,类同于工党的表述;而温和守旧的传统提法,则与保守党的政纲条目雷同。 多年来,对自由党压制最厉害的是“单一出线”的选举制度。如在1945年大选中,自由党赢得224万选票,却仅获12个席位,平均每个席位需要18.7万张选票,是每个工党议席所需要选票的6倍。为此,自由党人呼吁进行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实行公平的比例代表制,却屡被工党和保守党联手否决。(58)慢慢地,在失败中,自由党的旗帜褪尽了本色,自由主义最基本的原则竟要由保守党人来守护。于是乎,自由党政治遗产的大部分融入了被称作“新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