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盘瓠崇拜和闾山道法作为畲族民间信仰的两大结构性要素对于闽东畲族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隐去与强调盘瓠印记这两种看似相反的文化取向在闽东畲族中曾长期并存,尽管二者分别反映了“融入”和“逃离”的倾向,但是实皆为外来移民文化适应策略的一种。在伴随着政治权利冲突的定居化、本地化过程中,盘瓠成了闽东畲族身份合法性的表达;而“闾山学法”将祖先神话、巫法传统与东南汉人地方道教有机整合在一起,不仅强化了畲族自身的族群边界,也通过“奏名传师”的传统使畲族法师以仪式专家的身份,更多地参与了地方社会生活。 关键词:文化适应;盘瓠;祖先传说;“闾山学法” 一、相关研究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凌纯声对浙南丽水畲族的图腾文化进行考察后,认为Frazer和涂尔干对于图腾与宗教关系的分析是两种极端,他根据田野调查中的观察提出,盘瓠作为具有宗教属性的图腾,不仅是家神更是氏族之神;而祭祖仪式———“奏名传法”则被视为加入由盘瓠率领的宗教集团的入社仪式,因此,凌纯声倾向于浙南畲民图腾兼具宗教性和社会性的观点。不过,他尤其强调畲民信仰构成中的复合性,“从汉人处学去的巫教,但与其固有的图腾崇拜混在一起”。当然,在此之前史图博已经在浙南开展过短期的田野调查,在他那份细节丰富甚至包括了体质人类学测量数据的田野报告中,他描述了景宁敕木山畲民社会生活的全貌。史图博强调祖先崇拜是畲族宗教观念有别于汉人之所在,而被称为“奏名传法”的祭祖仪式,因为担负着“把活着人的名字告诉祖先,把祖先的法则传给后代”的意义则成了畲民宗教生活的核心。史图博观察到祭祖仪式上展示的祖图表现了盘瓠在茅山迎接紫气的学法情景,加上叙事诗里面的描述,于是“盘瓠又成为道教的巫师了”。因此,他相信道教的特征与作为家世神话象征的盘瓠结合在了一起。 随着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的完成,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成为民族研究的主流。蒋炳钊从民族史研究的角度考察畲族起源问题,在他看来,源出粤、闽、赣三省交界处的畲族,宗教信仰情况非常复杂,既包含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又受到儒、释、道的影响。然而,对始祖盘瓠的崇拜相当突出,一方面以盘瓠为中心的祭祀活动已然“贯穿到畲民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被称为“传师学师”的祭祖仪式不仅具有成年礼功能,而且也是少数巫师和族长获得宗教特权和社会地位的途径;另一方面盘瓠曾经被当成畲民起事中的旗号,不啻为收族聚宗的象征。郭志超直言盘瓠信仰是畲族民间信仰的核心,同时也与盘瓠传说关系紧密。蓝炯熹则比较了作为文本的盘瓠传说类型,并对传说背后的历史心性加以解读,他认为就盘瓠传说而言,尽管存在“敏感”与“并不忌讳”两种态度,但是盘瓠传说与盘瓠信仰仍旧无法从畲族传统文化中抹除。李健民研究了浙江地区的畲族祖图,尽管祖图围绕着盘瓠传说的情节展开,但是他发现里面均出现了“鸿钧道人传教”的情节,据此,他认为“畲族的图腾崇拜还融合了他们对道教的理解”。 孙秋云的研究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他将畲族的祖先崇拜分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祖崇拜(即盘瓠崇拜),以及对族内历代祖先的崇拜。在孙看来,盘瓠崇拜是古典进化论中所谓原始氏族公社遗存的体现,而畲族兼祭始祖和近祖的文化特质则正是畲汉之别所在。更重要的是,孙秋云认为盘瓠崇拜不仅是闽浙两地“畲族人”应对不利的自然、社会环境,加强血缘联系的有效工具,宣称身为高辛之后不仅是享有“不赋差徭”的权利,而且是反抗封建剥削的有利武器。此外,孙根据田野中的观察,认为史、凌二人对“学师传师”的描述在细节上存在出入,同时他也注意到仪式中所掺入的道教巫术成分,但从仪轨上判断“盘瓠”乃整个“学师传师”仪式的中心。尽管孙赞同祭祖仪式(即“学师传师”)为畲族宗教生活核心的观点,并延续了将其视为成人礼的传统说法,但是他重在说明学法本身的意义在于通过法术的修习来战胜外力侵扰,保护子孙后代,而“学师传师”仪式的作用旨在凝聚认同感,共同抵御外族侵扰和欺凌。 陈永海(Wing-hoi Chan)讨论了“畲”在族群指称内涵上所发生的变迁,并认为作为一种过程的族性(ethnicity),产生于边缘人群与国家(the state)的互动。他注意到在明末闽粤赣湘山区以蓝天凤、谢志珊为首的流民贼人起事之乱中,二贼首以“盘瓠子孙”自称,而且将“盘瓠”作为凝聚麾下各路人群的精神内核以及对抗国家“镇压”和逃离政府管控的旗帜。由此,陈提出了著名的“反向汉化”(the reverse of sinicization)概念,用以说明在国家力量强大的背景下,不同来历但却同样渴望逃离管束的一群人如何托盘瓠之名而形成了“畲”。然而在此过程中,畲的族群意识之所以得以形成,与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盘瓠传说,广泛传播进入民间道教的传统以及对亡者的崇拜有着密切关联。实际上,陈的研究还让我们看到盘瓠传说是如何被当时的人们作为一种斗争策略来应用的,这也启发了笔者尝试从文化适应的角度来检视祖先传说与巫道传统所具有的意义。 总的来说,尽管上述研究的路径不尽相同,但均认可畲族的信仰体系已然贯穿到其社会生活乃至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信仰构成中所具有的复合性特征,以及对畲之所以成为畲的重要性。然而,这些研究或者只是对一种现状或结果的描述,因而较少涉及动态的过程,或者对其文化只是在畲族作为一个民族的整体概念视野下进行特征化的笼统呈现,因而对脉络化(contextualized)的社会机制难以作深入探讨。因此,本文试图在具体历史情景下,透过对闽东畲族民间信仰体系中结构性要素的分析,查验祖先神话与巫道传统,如何分别成为人群建立自身身份合法性的表达方式,以及因应社会、历史环境和处理群己、人我关系的文化适应策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