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周星]物质文化研究的格局与民具学在中国的成长(4)

http://www.newdu.com 2018-08-22 中国民俗学网 周星 参加讨论

    关于“民俗文物”,确实是和本文讨论的“民具”概念密切相关。按照徐艺乙等学者的提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曾经相继出现过“民俗物”或“民物”等用语,应该是较为接近“民具”的理念。但毋庸讳言,“民俗物”或“民物”这些表述,后来并没有在中国学术里发展出进一步的讨论,相关的学术研究几乎没有展开。尽管如此,截至目前中国民俗学对“民俗文物”的相关研究,还是能够成为民具学非常重要的学术资源,值得民具学家认真地汲取和借鉴。但在笔者看来,“民俗文物”的相关研究还需要朝着民俗学的物质文化研究,亦即民具学这一方向再做一些延展。为此,笔者甚至还曾经特别提出过“中国民俗学的物质文化研究应该向日本的民具学学习哪些方面的经验”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民俗文物”这一概念也存在一些难以绕开的困扰,首先,因为它是基于民俗学家对于民俗的“分类”得以成立的,故在相当程度上,很自然地就可能带有民俗分类本身的局限,这样的民俗分类,其实大都是出自民俗学家自身较为随意的主观判断。按照民俗学的观点,并不是所有的文物都是民俗的反映,而只是与民俗有关的文物才可能被作为民俗的实物证据。也就是说,那些被人为地排除在民俗分类之外的,自然也就无法成为“民俗文物”,例如,收音机和手电筒若被视为和“民俗”无关,那它们也就很难成为“民俗文物”。其次,“民俗文物”,主要是在“文物”研究的话语体系之内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的,这就容易使之脱离它所由产生的社区生活背景而成为零散的孤件;文物价值判断的“稀缺”(物以稀为贵)原则,还有对它们的类似“老古董”之类的理解,自然都会影响到研究者对“民俗文物”的看法。也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民俗文物”,绝大多数都是一些精心特意挑选出来、被认为可以反映某些民俗事象的民间物件,至于更为大量、普通、不起眼和重复存在的民具,则是无法被“民俗文物”所涵盖和关照到的。除此之外,“民俗文物”之所以不能被完全等同于民俗学的物质文化研究,还因为即便它有时候能够成为非常重要的线索,但往往仍无法涵盖或反映某个传统行业或部门的技术体系的全貌。
    中国还有农业考古与农具史的学术研究领域,很值得我们关注,它们和民具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相当部分的重合。中国农业考古和农具史的研究,通过把民族志/民俗志的相关资料和古代文献资料(例如,唐陆龟蒙《耒耜经》等)、图像资料(例如,元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图录、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灌溉图谱、历代耕织图、以及近代年画中的“女十忙”和“男十忙”等题材)以及考古发掘资料(例如,墓葬壁画所描绘的农具、各地历代遗址出土的农具实物等)予以相互参照、使之彼此结合的研究方法,产出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就,值得民具学家认真参考。但是,民具范畴中涉及“生活用具”“玩具”“祭具”等方面的内容,一般是无法在农业考古和农具史的框架里得到处理的。此外,农业考古和农具史的研究,归根到底是指向于古代,当属于“过去”之学,民具学则基本上应该是“现代”之学,正是那些当下仍在使用或虽然已不再使用、却仍为乡民们不忍抛弃的农具,才是民具学集中要去探讨的。
    截至目前,除了考古学,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主流其实是已经蔚为大观的传统手工艺研究。传统手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程度不尽相同,其很多门类在现当代的中国社会里依然是生生不息,持续地得到国人的喜爱甚至追捧。对于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大多是聚焦于名匠大师(例如,被认定的国家级或省级传承人)的手艺绝活及其产品,亦即那些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技术和艺术价值的“工艺品”。这方面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徐艺乙《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大概就是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成就。但也毋庸讳言,传统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手工艺品(例如,牙雕、玉雕、景泰蓝、御用瓷器之类),在过往的王朝时代,主要是服务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巨商富贾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其工艺绝活也主要是附丽于社会统治者集团才能够存续的。一般而言,它们可以代表中国传统工艺的最高水平,但其所产出的终究不是一般民众日常生活中寻常可见的普通器物。
    接下来,似乎还应该提到博物馆学的物质文化研究。博物馆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教育设施,致力于物态藏品的搜集、收藏、整理和展示,与此对应的博物馆学的物质文化研究基本上也就是围绕其“藏品”的相关研究。由于文化展示的逻辑,博物馆的藏品搜集难免带有猎奇色彩(殖民主义时代尤其如此)或过于追求独特性和艺术性,故对俗凡常见的民具也缺少兴趣。不仅如此,博物馆对于物品的处理,是要把它们从其原先的文化语境中抽离出来的,即便在一些民族学、民俗学或人类学的博物馆里,存在着以“民族志”的观点来搜集和展示某一族群之文化的尝试,其遗产化的趋好仍然经常会使其忽视当下那些俗凡的民具。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博物馆民族志通过“物象叙事”,往往更多地是要展现国家或地区、族群的宏大历史,总是很难顾及社区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琐碎细物。
    通过以上对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相关各个领域所做的初步扫描和概观,不难发现民具学在中国学术界“缺位”的这一基本事实。笔者对中国物质文化研究领域里各个主要“板块”的上述点评全无贬损之意,而只是为了突出地强调在中国物质文化研究领域中长期以来始终存在的这一巨大的空缺,亦即民具学没有发展起来。由于民具学构成了物质文化研究中最为基层和基础的部分,因此,它的缺位也就使得中国现有的物质文化研究难有更加雄厚的底气。民具学的缺位或它在中国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因为一些偏见屏蔽了我们的认知。中国被视为是“民具的宝库”,这是一笔巨量的文化财富,它不仅强力支撑着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其中还蕴藏着普通老百姓无数深邃的知识和智慧。因此,在中国发展民具学将是大有可为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