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刘成国:王安石日常行实疑难考(2)

http://www.newdu.com 2018-09-20 《文史》2018年第1期 刘成国 参加讨论

    三、谒范仲淹考
    范仲淹与王安石均为宋代名臣。前者于仁宗朝发起庆历革新,后者则于神宗朝主持熙宁变法。范仲淹于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第,与王安石父亲王益有同年之谊。二者之间的交往,是宋代文史研究中的一个有趣的话题。高克勤认为:“范仲淹以其非凡的改革实践影响当时,又以其高尚的人格垂范后世,使后来者受到沾溉,给后来者以深刻的启示。王安石就是后来者中杰出的一位。他既亲受范仲淹的教诲,又与范仲淹有着相同的理想抱负,更有与范仲淹相近的遭际,与范仲淹一样在历史上烙下了自己的印迹。”(24)问题在于,王安石是否曾亲聆范仲淹的教诲,还是仅有礼仪性书启往来?
    在《文集》中,有三通王安石上范仲淹的书启。其一为《上范资政先状》:“某比者之官敝邑,取道乐郊。引舟将次于近圻,敛板即趋于前屏。瞻望麾戟,下情无任。”(25)先状,“先以状至之意,临见面前所致书信。”(26)此状上于仁宗皇佑元年(1049)。庆历八年(1048),王安石自鄞县返江宁葬父。皇佑元年,他自江宁返归鄞县,途经杭州,撰《伍子胥庙记》(27),而范仲淹恰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28)《干道临安志》卷三:“皇佑元年正月乙卯,以知邓州、资政殿学士、给事中、礼部侍郎范仲淹知杭州。”(29)状曰“比者之官敝邑,取道乐郊”,谓本年王安石自江宁返鄞途经杭州。范仲淹于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第,与王安石父亲王益有同年之谊,且素为王安石仰慕之名臣,故王安石上先状。在得到范仲淹回书后,王安石又有启谢之。《文集》卷八一《谢范资政启》:“窃陶大化,瞻若重霄。执讯隆堂,近修于常礼;占辞记室,屡致于尊光。赐逾褒衮之荣,仰极高山之咏。恭想镇海都会,宣国福威。御六气之和,荐百嘉之佑。伏惟某官,道宗当世,名重本朝。思皇廊庙之材,均逸股肱之郡。即还大政,以泽含生。某容迹海濵,被光台照。童乌署第,夙荷于揄扬;立鲤聨荣,复深于契眷。幸当栖庇,以处钧成。”(30)范仲淹与王益同年进士,为王安石之父执,故启用“童乌”、“立鲤”典。既曰“夙荷于揄扬”,“复深于契眷”,则之前范仲淹与王安石应当已有交往或书启往还。
    仁宗皇佑二年(1050)春,王安石自鄞县离任。他先返临川,继而与王安国二人自临川至杭州(31),于是得以谒见范仲淹,受其教诲。《文集》卷八一《上杭州范资政启》:“某近游淛壤,久揖孤风。当资斧之无容,幸曵裾之有地。粹玉之彩,开眉宇以照人;缛星之文,借谈端而饰物。羁琐方嗟于中路,逢迎下问于翘材。仍以安石之甥,复见牢之之舅。兹惟雅故,少稔燕闲。”贾三强将此启系于本年:“此文必作于皇佑二年王安石解知鄞县事,返归故乡临川,又赴杭州后作。”(32)甚是。详启意,王安石本年自临川如钱塘,因资斧无容,曾谒范仲淹,颇受礼遇。“粹玉之彩,开眉宇以照人;缛星之文,借谈端而饰物。”据此,王安石确曾谒见范仲淹。王铚《默记》卷下:“蒋希鲁守苏州,时范文正守杭州,极下士。王荆公兄弟时寄居于杭,平甫尚布衣少年也。一日过苏,见希鲁,以道服见之,平甫内不能平,时时目其衣。希鲁觉之,因曰:‘范希文在杭时,着道服以见客。’平甫对曰:‘希文不至如此无礼。’”(33)此亦可为左证。《文集》卷八五《祭范颍州文仲淹》:“矧鄙不肖,辱公知尤。”(34)当非泛泛而言。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卷一〇《上苏公书》:“承谕,人须久而后知,诚如来示。知人固未易,未易之中又有甚难。范文正谓王荆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由今观之,岂特所短,正以反置之耳。古之所谓腹心之臣者,以其同德也,故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而荆公以巧智之士为腹心,故王氏之得祸大也……故谓知士当如范公,用士当以王公为戒也。”(35)可见范仲淹于王安石了解颇深,不仅一面之缘而已(36)。
    又,王安石兄弟此次过杭,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亦交游颇密。其时范纯仁虽于皇佑元年进士及第,然未出仕,侍父游宦。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上卷一一《范忠宣公纯仁世济忠直之碑》:“皇佑元年,进士起家,历知常州武进、许州长葛二县,皆不赴。文正公薨,乃岀仕。”(37)范纯仁《范仲宣公文集》卷三《和吴君平游蒋山兼呈王安国》其二:“钱塘山色饱相从,复此登临景物同。旧国池台余草碧,夕阳楼阁半山红。当时言笑如朝梦,今日心颜尽老翁。终爱岩间坐禅客,能将万事付虚空。”(38)此诗作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时范纯仁为江东转运判官,而王安国丁忧居江宁(39)。诗曰“钱塘山色饱相从”,即谓此次王安石兄弟杭州之行。
    另,居杭期间,王安石与钱塘宰韩缜、杭州观察判官王陶同游望湖楼,有诗。《诗注》卷四七《杭州望湖楼回马上作呈玉汝乐道》:“水光山气碧浮浮,落日将归又少留。从此秪应长入梦,梦中还与故人游。”玉汝即韩缜,时宰钱塘。《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二〇《韩太保缜传》:“缜,字玉汝,颍昌人。父亿,事仁宗为参知政事,以父任补将作监主簿。庆历初,擢进士第,知庐州合肥、杭州钱塘县,改光禄寺丞、签书南京留守判官。”韩缜于庆历七年(1047)出宰钱塘,梅尧臣有《韩六玉汝宰钱塘》诗送之(40)。其宰钱塘,政绩卓著,与王安石、谢景温、谢景初齐名,有“江东四贤”之目。《范忠宣公文集》卷一三《谢公墓志铭》:“是时,荆公王介甫宰明之鄞县,知枢密院韩玉汝宰杭之钱塘,公弟师直宰越之会稽,环吴越之境,皆以此四邑为法。处士孙侔为文以纪之。”(41)
    乐道为王陶之字,时为杭州观察判官。《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二四《王尚书陶墓志铭》:“公讳陶,字乐道,其先京兆人。曾祖樵、祖诲,不仕。父应,赠礼部尚书。妣孟氏,追封常山郡太君。公力学博通,庆历二年举进士甲科,调岳州军事判官。丁孟夫人忧,历杭州观察、荆南节度二判官,以书判优等升也。”(42)释文莹《湘山野録》卷上:“范文正公镇余杭,今侍读王乐道公在幕。”(43)二人皆王安石同年,故同游。
    至于《上杭州范资政启》所曰“言旋桑梓之邦,骤感神庥之咏。写吴绫之危思,未尽攀瞻;凭楚乙之孤风,但伤间阔”,指范仲淹自杭州徙知青州。《干道临安志》卷三:“皇佑元年正月乙卯,以知邓州、资政殿学士、给事中、礼部侍郎范仲淹知杭州。二年十一月辛酉,徙京东东路安抚使、知青州。”青州,与范仲淹故居淄州毗邻。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四:“范文正公未免乳,丧其父,随母嫁淄州长山朱氏……仕宦四十年,晚镇青州,西望故居纔百余里。”(44)
    皇佑四年(1052)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卒(45),王安石有文祭之。《文集》卷八五《祭范颍州文》:“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硕人今亡,邦国之忧。矧鄙不肖,辱公知尤。承凶万里,不往而留。涕哭驰辞,以赞醪羞。”(46)
    四、编《唐百家诗选》考
    《唐百家诗选》是一部由王安石所编的宋代重要诗歌选本。关于其编纂过程,王安石有明确说明。《文集》卷八四《唐百家诗选序》:“余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时,次道出其家藏唐诗百余编,委余择其精者,次道因名曰《百家诗选》。废日力于此,良可悔也。虽然,欲知唐诗者,观此足矣。”(47)
    嘉佑三年(1058)十月,王安石自江南东路提点刑狱任上,除为三司度支判官(48)。翌年初,王安石入京就职,上书言事,此即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此后,王安石一直在开封任度支判官,直至嘉佑八年八月丁母忧,自汴京返归江宁(49)。至于宋敏求,嘉佑三年春曾出知太平州(50)。太平州属江南东路,其时王安石提点江南东路刑狱,二人当有过从(51)。嘉佑三年末或四年初,宋敏求自太平州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一《龙图阁直学士修国史宋公神道碑》:“稍迁集贤校理,历通判西京、知太平州。入为羣羣判官、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坠马伤足,出知亳州。”(52)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一六范镇撰《宋谏议敏求墓志铭》曰:“凡三临州,率不满岁召还。”(53)梅尧臣与之唱和,《和次道省中初直》:“江南太守归,夜直省中闱。霜气冷侵被,月光斜入扉。官奴休执烛,侍史正熏衣。展转不成寐,幽怀吟更微。”(54)“省中”,谓计省,三司也。嘉佑五年七月,欧阳修上所修《唐书》(55),宋敏求因参修《唐书》,自太常博士特授工部员外郎,其时官衔为:“三司度支判官、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贤校理编修唐书官、上骑都尉、赐绯鱼袋宋敏求。”(56)嘉佑六年闰八月,宋敏求为契丹生辰使(57)。嘉佑八年,“英宗践祚,进兵部。堕马伤足,得请亳州。”(58)
    据以上履历,自嘉佑四年至八年(1060-1063),王安石与宋敏求同为三司度支判官,份属同僚。《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三部副使,各一人,通签逐部之事。三部判官,各三人,分掌逐案之事。”(59)《唐百家诗选》当编于此期。考虑到嘉佑六年六月以后,王安石已迁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又管勾三班院,差遣繁冗(60),故推测《唐百家诗选》当编于嘉佑五年、六年间(1060-1061)为妥。
    然而,对于此书的编撰时间,另有歧说。邵博《邵氏闻见后録》卷一九载:“晁以道言:‘王荆公与宋次道同为羣牧司判官,次道家多唐人诗集,公尽即其本,择善者签帖其上,令吏抄之。吏厌书字多,辄移荆公所取长诗签置所不取小诗上。荆公性忽略,不复更视,唐人众诗集以经荆公去取皆废。今世所谓《唐百家诗选》曰荆公定者,乃羣牧司吏人定也。”(61)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后为羣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62)
    以上邵博、叶梦得皆以《唐百家诗选》成于王安石任羣牧判官任上,时与宋敏求(字次道)同僚,因假唐人诗集选之。王安石于仁宗至和元年九月至嘉佑元年十二月(1054-1056)任羣牧判官(63)。若据邵博、叶梦得所云,则《唐百家诗选》当成于此期间。
    有学者由此认为:“若以(宋敏求)出知太平州为中界,前后分别任羣牧判官和三司度支判官,则与王安石先后任羣牧判官,三司度支判官之时间大体相合。故从仕历的角度来看,难以对王安石编选《唐百家诗选》的时间是在任羣牧判官或是任三司度支判官之时,作出可信的判断。”“关于《唐百家诗选》的成书时间,实有成于任羣牧判官和任三司判官二说。从王安石和宋敏求相似的仕历来看,实不能作出简单的去取。”(64)
    此结论看似谨慎,其实不然。其一,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序》明言:“余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其二,尽管宋敏求何时任羣牧判官尚无从确知,然而王安石任羣牧判官的时间及同僚却可以清晰考证。《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四:“羣牧司,制置使一人……判官二人,以京朝官充,掌内外厩牧之事,周知国马之政而察其登耗焉。”(65)羣牧司共置判官二人。至和元年(1054)九月,王安石任羣牧判官时,同任者为李寿朋。《(民国)万泉县志》卷七载赵瞻撰《大宋河中府万泉县移修至圣文宣王庙记》:“至和元年夏六月丁巳,守令赵瞻撰并书。羣牧判官、尚书祠部员外郎李寿朋篆额。”至和二年(1055),李寿朋出知汝州,继之者为吴充。《宋史》卷二九一《李寿朋传》:“迁羣牧判官,击断敏甚。皇城卒逻其纵游无度,出知汝州。”(66)《长编》卷一八〇至和二年(1055)六月庚寅:“羣牧判官、祠部员外郎李寿朋知汝州,坐皇城卒报其游从不检也……甲午,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吴充为羣牧判官。”(67)由此可见,至和元年九月至嘉佑元年十二月(1054-1056),与王安石同任羣牧判官者,前为李寿朋,后为吴充,前后同任羣牧判官者皆非宋敏求。故邵博所曰“王荆公与宋次道同为羣牧司判官”必误,不足为据。
    然则宋敏求何年任羣牧判官?《宋史》卷二九一《宋敏求传》:“同知太常礼院。石中立薨,子继死,无他子。其孙祖仁疑所服,下礼官议。敏求谓宜为服三年,当解官斩衰。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加集贤校理,从宋庠辟,通判西京,为羣牧、度支判官。”(68)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一《龙图阁直学士修国史宋公神道碑》曰:“稍迁集贤校理,历通判西京、知太平州,入为羣牧判官、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坠马伤足,出知亳州。”据此,则宋敏求先从宋庠之辟,自同知太常礼院通判西京,继而方入为羣牧判官。皇佑三年(1051)三月九日,宋庠罢相出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八:“(皇佑)三年三月九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宋庠罢为刑部尚书、充观文殿大学士、知河南府。时言者以庠在相位,于国家无所建明,故出之。”(69)宋敏求当于此年从宋庠之辟,通判西京。其时,司马光有诗送之,《温国文正公文集》卷八《送次道通判西京》:“相府新承檄,兰台旧校文。题舆荣得士,把袂惜离羣。首夏郊原秀,晴阳草树曛。觚棱日边远,阙塞雾中分。翠岭林端出,飞泉竹外闻。金羁游烂漫,珠履醉缤纷。人服声光重,官无簿领勤。归期肯留滞,汉主待渊云。”(70)既曰“首夏”,则宋敏求通判西京,当为皇佑三年初夏四月。
    皇佑五年七月,宋庠已“以户部尚书徙许州”(71),其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共计两年。宋敏求应于此两年内,自西京通判入为羣牧判官。以此推算,他最有可能于皇佑五年、至和元年间(1053-1054)任羣判牧判官,而另一名羣牧判官则为上述之李寿朋。至和元年九月,王安石通判舒州任满后入京任度支判官,所代之人或为宋敏求,二人未尝同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