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现代史 >

干春松:梁漱溟的“理性”概念与其政治社会理论(4)

http://www.newdu.com 2018-09-25 《文史哲》2018年第1期 干春松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1页。
    ②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9页。
    ③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358页。
    ④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359-360页。
    ⑤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400页。
    ⑥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452页。在评论谢无量的《阳明学派》一书时,梁漱溟认为良知是一种“有情味的知,或有意味的知,在今日则所谓直觉。直觉不待学虑而世所谓半情半知”。见梁漱溟:《评谢著〈阳明学派〉》,《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713页。
    ⑦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454-455页。梁漱溟说儒家的生活就是一种追求仁的生活,“最与仁相违的生活就是算账的生活。所谓不仁的人,不是别的,就是算账的人。仁只是生趣盎然,才一算账则生趣丧矣!即此生趣,是爱人敬人种种美行所油然而发者;生趣丧、情绪恶,则贪诈、暴戾种种劣行由此其兴。算计不必为恶,然算计实唯一妨害仁的”。见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461页。
    ⑧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467页。
    ⑨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526页。
    ⑩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406页。
    (11)梁漱溟:《唯识家与柏格森》,《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646页。
    (12)梁漱溟:《评谢著〈阳明学派〉》,《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719页。
    (1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522页。
    (14)梁漱溟:《自述》,《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4页。
    (15)梁漱溟:《自述》,《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4页。
    (16)贺麟:《批判梁漱溟的直觉主义》,《梁漱溟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第1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第111页。
    (17)[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9-190页。
    (1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81页。
    (19)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82页。
    (20)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85-186页。
    (2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86页。
    (2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86页。在同书中,梁漱溟亦描述了他与丹麦教育家马列克交谈时,对方对于他使用“理性主义”一词的不同意见。“我刚一提到中国儒家的理性主义(我们的理性主义与其他各国——如法国的理性主义不同),他就赶紧地告诉我说:‘理性只是一个工具,只能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不能直接发动人的行为。’她所说的,也许是法国的理性主义——这个理性主义的‘理’是科学的理、物理的理、事理的理、逻辑的理、数学的理;此与中国的读书明理的‘理’非一事。……中国人所说的‘理’,恰好是有力量的‘理’,是能够发动行为的‘理’;西洋的‘理’是事理,是知识上的‘理’,虽也与行为有关系,但却不能发动行为。”见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67页。
    (2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03页。
    (2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68页。
    (25)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97页。
    (26)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71页。
    (2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79页。
    (28)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不通的路》,《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136页。
    (29)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不通的路》,《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140页。
    (30)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不通的路》,《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148页。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认为通过法律的方式建立社会秩序,虽然有效,但并非能代表人类文化的未来。“现在这种法律下的共同过活是很用一个力量统合大家督迫着去做的,还是要人算账的,人的心中都还是计较利害的,法律之所凭藉而树立的,全都是利用大家的计较心去统驭大家。关于社会组织制度等问题,因我于这一面的学术也毫无研究,绝不敢轻易有所主张;但我敢说,这样统驭式的法律在未来文化中根本不能存在。”见《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521页。
    (3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27-228页。
    (32)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275页。
    (33)在1936年的一个题为《中国社会构造问题》的讲演中,梁漱溟对此有更为简练的表述:“社会主义于中国不合——西洋现代的社会主义,也自有它的历史背景,有它的来由。在西洋近二三百年来,个人主义发达的太过了,以致妨碍了社会;个人主义走到极端,发生了流弊;所以就又有社会主义来救正,用社会主义对以往的偏弊作个调剂,仍然求着团体与个人的平衡。可是,我们中国大多数人原来都居于被动的地位,现在我们应当想法子使他由被动转为主动,若反仿行社会主义,抬高团体,抑压个人,岂不是让他更落于被动?!更增加了他的被动性吗?!这哪能与我们的要求相合呢?”见《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858页。
    (34)梁漱溟:《朝话》,《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04-105页。
    (35)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13页。
    (36)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57-565页。
    (3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67页。
    (38)梁漱溟:《中国人的长处与短处》,《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982-983页。
    (39)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113页。
    (4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258页。
    (4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265-266页。
    (4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261页。
    (4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124-125页。
    (4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125页。在王若水看来,梁漱溟的理性观念强调了主观的道德对于客观的理智的支配:“我们要特别注意梁漱溟的‘理性’是属于感情方面的,是和理智对立的。它们之间的对立来源于‘情理’和‘物理’的对立,‘情理出于人情好恶,偏于主观;物理存于事物,经人考验而来,偏于客观’。那末,‘理性’和理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梁漱溟说:‘严格说,只有理性是主人,理智、本能、习惯皆工具。’这样,梁漱溟就从道德的领域里驱逐了理智,而把前者放在感情的独立统治之下。对梁漱溟来说,客观的理智没有资格来审查‘偏于主观’的‘理性’——道德的感情,反而是主观的道德的感情应当支配客观的理智,这个拥有无上权威的‘理性’,竟是非理智超理智的东西。”见王若水:《梁漱溟所谓“理性”是甚么?》,《梁漱溟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第2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第124页。
    (4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127页。
    (4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131-132页。
    (4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133页。
    (4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206-207页。
    (4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137页。
    (5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306页。
    (51)梁漱溟:《人心与人生》,《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614页。
    (52)梁漱溟:《人心与人生》,《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684页。
    (53)梁漱溟:《人心与人生》,《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686页。1950年代批梁运动时期的许多作品,夸大了梁的理性的决定性。比如,汤用彤和任继愈认为“梁漱溟用感情的直觉代替了理性的科学的分析。用主观的心理状态代替了判别是非的客观标准。用主观的直觉的好恶(喜欢或不喜欢)代替了检验真理的实践。他们说的‘理性’实际上已变成‘上帝’的代用品,因为只要凭借‘无私的感情’,‘平静通达底心理’,居然能够‘推动历史、支配社会、控制人生’,它不是不可思议的万能的上帝是甚么?”见汤用彤、任继愈:《批判梁漱溟的生命主义哲学》,《梁漱溟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第2辑,第10页。
    (54)梁漱溟:《人心与人生》,《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686页。
    (55)唐文明:《“根本智”与“后得智”——梁漱溟思想中的世界历史观念》,见氏著:《近忧:文化政治与中国的未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1页。
    (56)梁漱溟:《两年来我有了哪些转变?》,《梁漱溟全集》第6卷,第881页。
    (57)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梁漱溟全集》第6卷,第968页。
    (58)梁漱溟:《中国建国之路》,《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384页。
    (59)梁漱溟:《中国建国之路》,《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369页。
    (60)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见《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254页。
    (61)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见《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257页。
    (62)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见《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269页。
    (63)梁漱溟说:“从自发到自觉,资本主义社会是心为身用,以心从身的个体本位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则将是身为心用,以身从心的社会本位社会。”参见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见《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305页。
    (64)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292页。
    (65)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344页。
    (66)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梁漱溟全集》第4卷,338页。
    (67)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309-310页。
    (68)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343页。
    (69)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345页。
    (70)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360页。
    (71)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368-371页。
    (72)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443页。
    (73)在《人心与人生》书中也有大体类似的说法:“处在资本主义下的社会人生是个人本位的;人们各自为谋而生活,则分别计较利害得失的狭小心理势必占上风,意识不免时时要抑制本能冲动,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很薄的(如《共产党宣言》中之所指摘)。同时,作为阶级统治的国家机器不能舍离刑赏以为治(此不异以对付犬马者对人),处于威胁利诱之下的人们(革命的人们除外)心情缺乏高致,事属难怪。——此即人类即将过去的精神面貌。转进于社会主义的社会人生是社会本位的;大家过着彼此协作共营的生活,对付自然界事物固必计较利害得失,却不用之于人与人之间;在人与人之间正要以融和忘我的感情取代了分别计较之心(如所谓‘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同时阶级既泯,国家消亡,刑赏无所用而必定大兴礼乐教化,从人们性情根本处入手,陶养涵育一片天机活泼而和乐恬谧的心理,彼此顾恤、融洽无间。”见《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607页。
    (74)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见《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473页。这样的社会主义观念在梁漱溟那里是始终如一的,比如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他就反对《礼运》篇中的大同小康说,主要是认为其中有关于利害的算计。同样他也反对康有为的《大同书》,认为根本没有得到孔子思想的真意。“晚世所谓今文家者如康长素之流,其思想乃全在此。他所作的《大同书》替未来世界作种种打算,去想象一个美满的境界;他们一般人奉为至宝,艳称不胜,我只觉其鄙而已矣!他们根本不曾得到孔家的意思,满腹贪羡之私情,而见解与墨子、西洋同其浅薄。”(《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463页)我们知道毛泽东是十分推崇《大同书》的,而中国之社会主义背后是一个追求富强和独立的诉求,这与梁漱溟将社会主义作为儒家人性之提升的现实化是不同的,所以梁漱溟十分推崇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尤其是肯定克鲁泡特金将无私的情感视为人类的本能的看法,梁漱溟认为这是逼近孔子的王道思想的。见《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512页。
    (75)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443页。
    (76)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450页。
    (77)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462页。
    (78)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474页。
    (79)梁漱溟:《试说明毛泽东晚年许多过错的根源》,《梁漱溟全集》第7卷,第521页。
    (80)梁漱溟、[美]艾恺:《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281、275-277页。
    (81)梁漱溟:《勉仁斋读书录》,《梁漱溟全集》第7卷,第755页。
    (82)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第24页。
    (83)王远义:《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析论梁漱溟的历史观》,载杨贞德主编:《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历史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第151页。
    (84)王远义:《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析论梁漱溟的历史观》,载杨贞德主编:《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历史篇》,第155页。
         本文原载于《文史哲》2018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