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曼施坦因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将军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制定的西线作战计划。其核心是集中装甲部队在阿登林区突破盟军战线,合围并歼灭盟军左翼。1940年5月,曼施坦因的构想得以成功实施,盟军左翼被消灭,为德国取得法兰西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曼施坦因计划”能够成功,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原因:德、法双方的战略计划的核心行动分别是德军在阿登林区的突击行动和盟军左翼推进至比利时的行动,两者间产生的“互动”效应是“曼施坦因计划”成功的根源;“曼施坦因计划”本身的优势和计划核心行动的坚决实施是其成功的重要保障;先进的军事思想和作战模式也是“曼施坦因计划”成功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曼施坦因;法兰西战役 1940年5月10日,德国开始执行代号为“黄色方案”(Fall Gelb)的作战计划,拉开了法兰西战役的序幕。 法兰西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德军以装甲部队为主力的A集团军群从阿登林区(Ardennes forest)突破,横扫法国北部进抵英吉利海峡,与从北部前来的B集团军群汇合,粉粹了盟军的左翼,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第二阶段,德军兵分两路南下,对法国残余部队进行了分割包围,迫使法国投降。“曼施坦因计划”(Manstein Plan)就是德国第一阶段作战的指导方案。但是,“曼施坦因计划”并非德军行动的官方代号,德国对法国的作战计划从拟定到实施,一直使用的是“黄色方案”的代号。 1939年10月19日,德军总参谋部下达“黄色方案”的最初版本,该方案基本是“施利芬计划”(Schlieffen Plan)的翻版——主攻方向定在比利时中部。时任德军A集团军群总参谋长的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对该计划提出质疑,并于12月向大本营提交了对西线攻势的建议,其核心内容是将主攻方向改为比利时东南的阿登地区。曼施坦因为了说服陆军总司令部采纳他的建议而不懈努力,他本人也因此被贬职。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后,在最终版本的“黄色方案”中,曼施坦因的核心战略思想终于被采纳——德军的主攻方向确定在了阿登地区。因此,1940年5月德军实施的“黄色方案”实际上是“曼施坦因计划”的修改版本。 对法战役结束后,纳粹当局狂热地吹嘘这一计划是元首的“天才构想”;二战结束之初,参与制定“黄色方案”的德军前总参谋长哈尔德(Franz Halder)则将对法战争的胜利归为自己的功劳。因此,曼施坦因在计划形成中的关键作用长期不为人知。直到英国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B. H. Liddell Hart)在1950年代对此进行了报道并以曼施坦因的名字命名了该计划之后,曼施坦因构想出的、替代了最初“黄色方案”的作战计划才被广泛知晓。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虽然对法国败降原因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并没有对“曼施坦因计划”成功的原因进行过专门的论述。通过研究“曼施坦因计划”,不仅能更直观的揭示法国迅速败降的原因,而且有利于研究德国“闪击战”的作战样式。 我们认为,“曼施坦因计划”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从军事上看,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