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详参张玉璞:《宋前儒佛道三教关系述论》,《齐鲁学刊》2011年第2期。 ②详参张玉璞:《宋代“三教合一”思潮述论》,《孔子研究》2011年第5期。 ③韩经太:《宋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④彭炳金:《唐代贬官制度研究》,《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 ⑤本文所引韩愈诗皆据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⑥本文所引韩愈文皆据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⑦《旧唐书》卷一六○《韩愈传》:“宪宗谓宰臣曰:‘昨得韩愈到潮州表,因思其所谏佛骨事,大是爱我,我岂不知?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我以是恶其容易。’上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奏对。” ⑧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99页。 ⑨张舜民:《史说》,吕祖谦:《宋文鉴》卷一○八,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45页。 ⑩俞文豹:《吹剑录全编》,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3页。 (11)王若虚:《滹南集》卷二十九《臣事实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袁桷:《跋东坡黄州谢表》,《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14)(16)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259~4260、4260~4261、4259页。 (15)钱锺书:《谈艺录》(补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8页。 (17)本文所引白居易作品皆据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8)(19)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卷二十一,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569、619页。 (20)苏辙:《书白乐天集后二首》其一,陈宏天、高秀芳校点:《苏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15页。 (21)刘禹锡:《酬乐天醉后狂吟十韵》,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01页。 (2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1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02页。 (23)刘昫:《旧唐书》第13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45页。 (24)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94页。 (25)欧阳修:《论使臣差遣劄子》,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638页。 (2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1册,第7518页。 (27)王夫之:《宋论》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87页。 (28)潘永因:《宋稗类钞》卷一,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上册,第1页。 (29)王夫之:《宋论》卷一,第6页。 (30)本文所引王禹偁作品皆据《小畜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惠洪:《冷斋夜话》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183页。 (32)王水照:《元祐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王水照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38页。 (33)本文所引苏轼诗,皆据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34)(35)(36)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1册,第10809、10816、10817页。 (37)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陈宏天、高秀芳校点:《苏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26~1127页。 (39)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朱子全书》第18册,第4261页。 (40)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9页。 (41)本文所引苏轼文皆据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2)张晶:《禅与唐宋诗人心态》,《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43)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4)黄庭坚:《题东坡书道术后》,刘琳等校点:《黄庭坚全集》第二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46页。 (45)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43页。 (46)阮阅著,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99页。 (47)洪迈著,夏祖尧、周洪武校点:《容斋随笔》,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372页。 (48)苏辙:《书白乐天集后二首》其一,陈宏天、高秀芳校点:《苏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15页。 (49)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一,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66页。 (50)黄彻:《溪诗话》卷八,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87页。按,“在绛”当为“左降”之误,元稹原诗题为《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见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25页。 (51)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三“苏白”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2页。 (52)尚永亮:《从执著到超越——贬谪与贬谪文学论纲》,载《贬谪文学论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8页。 (53)费衮:《梁溪漫志》卷四,《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378页。 (54)张海鸥:《宋代文人的谪居心态》,《求索》1997年第4期。 (55)曾巩:《尹公亭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99~300页。 (56)(57)吕本中:《童蒙训》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8)脱脱:《宋史》第3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342页。 (59)(60)(61)《全宋诗》第25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397、16462、16 本文原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