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 半拉山墓地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尹杖子村大杖子组东北约600 米的半拉山顶部,著名的牛河梁遗址即坐落于半拉山墓地所在山脉西南约80 公里处。2014—2016 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半拉山墓地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祭坛1 座、祭祀坑29 座和墓葬78 座,出土遗物数量多、质量高,包括石器、玉器、陶器、石雕人像、陶塑人像等,仅玉器就有140 余件,尤以M12 出土的玉猪龙最为典型。根据已发表的简报、论文及相关资料,半拉山墓地出土有20 余件红山文化玉璧,有圆形璧、椭圆形璧、方形璧、双联璧、三联璧、异形璧等。这些玉璧保存较完好,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对于研究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及探索红山文化先民的意识形态具有巨大的价值。 据碳十四测年, 测定该墓地早期年代为距今5465—5345 年, 晚期年代为距今5030—5020 年,断定整个半拉山墓地延续使用了约300 年。根据《半拉山墓地墓葬登记表》,全部(78 座)墓葬中的15 座共出土20 件玉璧, 墓内出土玉璧最少有1件, 最多有3 件。 在红山文化诸多遗址中,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众多具有典型地域风格和时代特征的红山文化玉器,也使得红山文化玉器群成为中国史前玉器发展史上高峰期的一个代表。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红山文化玉璧的数量较多,有单孔璧、双联璧和三联璧等。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21 号墓共计出土玉器20 件, 是迄今所见红山文化墓葬中陪葬玉器数量最多的,其中玉璧就有10 件,2 件为双联璧,8 件为单孔璧。与此同时,半拉山墓地出土的这些玉璧,同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21 号大墓出土的玉璧颇似,尤其是两遗址均出土的单孔形璧;另有辽宁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墓地出土的三联璧与半拉山墓地出土的三联璧形体类似。 从基本造型、表面特征和出土情况来分析玉璧,推断其绝非一般的器物,或是一种有特殊功能的用具。 在很大程度上,玉器制作技术可以被视为上古时代的高端科技产业, 通过玉器制造工艺和技术,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窥探上古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半拉山墓地出土的这些玉璧,其制作的第一步是质料的选择问题。研究表明,该墓地区域出土的玉器一半以上都是蛇纹石和透闪石材质,蛇纹石在辽宁岫岩玉器中比较常见,而透闪石在很多产玉石的地方都有。由此可知,半拉山墓地出土的玉器(包括玉璧)原料多数来自当地。 众所周知,玉不雕不成器。在距今五千多年的红山文化时期,玉器钻孔技术十分发达,特别是普遍采用两面对钻的方法。 半拉山墓地出土的玉璧多是方形或椭圆形,与中原地区史前时期众多文化的正圆形玉璧略有不同,究其原因,与辽宁东山嘴遗址的祭坛(方圆结合)遗迹和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上面积石为圆坛,下面墓葬为方坑)遗迹都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性,这一点在一定角度上说明了红山文化先民制玉时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融入其中。 有关玉璧的功用价值,目前学术界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敛尸说。二是财富说。三是礼天说。四是多功用说。近些年来,众多学者研究表明,史前时期出土的玉璧不仅仅是有一种功能,而且应有多种功能用途,可谓是一物多用。对比分析、研究红山文化玉璧的功用,上面的几种见解、观点都有或多或少的合理性。 通过对半拉山墓地出土红山文化玉璧的初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半拉山墓地大量玉器的出土,其中以各种形制的玉璧总和数量最多,这充分体现了红山文化先民们“唯玉为葬”的独特埋葬习俗,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了各种形制的玉璧在红山文化“唯玉为葬”习俗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地位。 2.出土玉璧的玉质经权威部门检测,表明制作玉璧的玉料来源于当地,以辽宁岫岩县所产的蛇纹石和透闪石居多。又因玉璧形制多样,雕琢工艺精湛,抛光技术先进,直接展现了红山文化先民已经掌握丰富的制玉经验和制玉人的聪明才智、审美理念,间接反映了红山文化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也正是由于采集渔猎和农业并行发展,为红山先民提供了较为丰富且充足殷实的食物资源,进而不断地推动手工业的分化和发展,于是红山文化玉器的精雕细琢和大量使用才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3. 学界普遍认为祭祀活动在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批具有独特祭祀功能的玉器随之出现。半拉山墓地出土玉璧中的特殊形璧,造型独特,寓意深刻,应是为满足祭祀礼仪活动的需求雕琢而成,当属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祭器或神器,成为沟通神灵和祖灵、敬天法祖的媒介。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8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泽垚/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