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现代中国实证史学建构的两种路径论衡(4)

http://www.newdu.com 2018-11-22 《天津社会科学》 胡逢祥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参见郦道元《水经注》卷七济水注,载《王国维全集》卷十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48页;阎若璩《四书释地又续》卷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第56页;皮锡瑞《经学通论·书经》,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83页。
    ②《孔德实证哲学绪论》,王光煦译,《光华大学半月刊》1936年第4卷第9期。此文系据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绪论》译出。
    ③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45、6页。
    ④斯宾塞:《群学肄言》,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6、37页。严复翻译此书第一、二章先载于1897-1898年天津《国闻报》,1903年方出版全译本。
    ⑤《章太炎全集·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0~51页。
    ⑥《王国维全集》卷十七,第319页。
    ⑦《王国维全集》卷十六,第600页。
    ⑧浮田和民:《史学通论》,载邬国义编校《史学通论四种合刊》,李浩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⑨小林郁:《コムト(孔德)·绪言》,东京合资会社富山房明治四十二年(1909)印本,第1页。
    ⑩《王国维全集》卷十四,第121页。
    (11)分别载于《进步》1913年第4卷第5号;《晨报副刊·新少年旬刊》1925年第6期;《真善美》1929年“女作家号”;《南开双周》1930年第5卷第7期;《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半月刊》1931年第2卷第7期。
    (12)梁启超:《新史学》,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8页。
    (13)《章太炎全集·译文集》,第56页。
    (14)《章太炎来简》,《新民丛报》1902年第13号。此函作于当年7月,时方译毕岸本能武太《社会学》。
    (15)《王国维全集》卷十八,第128页。
    (16)徐炳昶:《西北史地季刊·导言》,《西北史地》1938年第1卷第1期。
    (17)王汎森、杜正胜编《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傅斯年先生百龄纪念筹备会1995年印本,第51页)称此书为伯伦汉的《史学方法论》(Lehrbuch der Historischen Methode)。然据同事李孝迁教授说,细加审视,该书当为伯氏另一著作《历史学导论》(Einleitung in die Geschichtswissenschaft)。对此,他将在近期与人合作的论文中加以辨析,可参阅。
    (18)傅斯年:《〈史料与史学〉发刊词》,载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卷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页。
    (19)傅斯年:《考古学的新方法》,《史学》1930年第1期。
    (20)转引自马乘风《中国经济史》第一册《诸家批判》,中国经济研究会1935年初印本,第490页。
    (21)梁启超:《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第4、3页。
    (22)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23)徐炳昶:《西北史地季刊·导言》,《西北史地》1938年第1卷第1期。
    (24)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载《王国维全集》卷十四,第36页。
    (25)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载《王国维全集》卷一,第125页。
    (26)胡适:《〈先秦名学史〉导论逻辑与哲学》,载陈平原选编《胡适论治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7、76页。
    (27)胡适:《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载《胡适文存》第二集第二卷,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第82~83页。
    (28)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载蒋大椿主编《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0页。
    (29)参见胡适《青年时期逐渐领悟的治学方法》,载陈平原选编《胡适论治学》,第26~27页。
    (30)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载陈平原选编《胡适论治学》,第139页。
    (31)胡适:《论国故学》,载陈平原选编《胡适论治学》,第112页。
    (32)钱穆:《师友杂忆》,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8页。
    (33)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载蒋大椿主编《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第493、503页。
    (34)王国维:《再与林博士论洛诰书》,载《王国维遗书·观堂集林》卷一,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
    (35)陈垣:《致方豪》1943年11月24日,载《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02页。
    (36)王国维:《国学丛刊序》,载《王国维全集》卷十四,第131页。
    (37)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载《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7页。
    (38)陈寅恪:《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载《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70页。
    (39)关于陈寅恪倡导“新宋学”的含义,拙文《陈寅恪史学的个性再探讨》(《史学理论研究》2018年第1期)中略有申说,此处不再展开。
    (40)《王国维全集》卷十五,第50、55页。
    (41)王国维:《周代金石文韵读序》,载《王国维全集》卷八,第255页。其《〈殷墟书契考释〉后序》《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等文,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
    (42)戴家祥:《王静庵先生与甲骨文字学的发展》,载袁英光选编《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43)陈寅恪:《读哀江南赋》,载《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4~235页。
    (44)胡适1920年12月18日和1921年10月28日致顾颉刚信,参见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22页。
    (45)参见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自序》,第36页。
    (46)王国维:《殷墟文字类编序》,载《王国维全集》卷十四,第208页。
    (47)王国维:《古史新证》,载《王国维全集》卷十一,第241、278页。至1920年代后期,王国维的这一观点,实际为古史学界包括胡适、傅斯年等人普遍接受。
    (48)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载《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0~281页。
    (49)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4、148页。
    (50)胡适:《校勘学方法论》,载陈平原选编《胡适论治学》,第203、200、195页。
    (51)《诸子集成》六,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94、295页;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唐太宗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93页。
    (52)刘掞藜:《讨论古史再质顾先生》,载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第164页。
    (53)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载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第194、196页。
    (54)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载《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79~280页。
    (55)《汤用彤全集》第1卷《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55页。
    (56)陈垣:《中西回史日历·自序》,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页。
    (57)陈垣:《史讳举例·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58)梁启超:《〈王静安先生纪念号〉序》,载陈平原、王枫编《追忆王国维》,中国电视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99页。
    (59)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称:“儒家及诸子等经典,皆非一时代一作者之产物”,今人“龂龂致辩于其横切方面,此亦缺乏史学之通识所致。而冯君之书,独能于此别有特识,利用材料,此亦应为表章者也”;《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亦谓:“吾国敦煌学著作,较之他国转独少者,固因国人治学罕具通识……”参见《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0、266页。
    (60)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载蒋大椿主编《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第500页。
    (61)罗香林:《回忆陈寅恪师》,载张杰、杨燕丽选编《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62)陈垣:《通鉴胡注表微》,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36页。
    (63)这在王国维《译本〈琵琶记〉序》和《耶律文正公年谱余记》等论著中均有反映,文繁不引,可参阅。
    (64)熊十力:《读经示要》卷二,台北,明文书局,1984年,第495页。
    (65)钱穆:《国史大纲·引论》,《民国丛书》第一编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3页。
    (66)柳诒徵:《国史要义·史术第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页。
    (原文刊于《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