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清]顾炎武:《又与友人论门人书》,《日知录集释》卷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图谶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46页。 ③《吕思勉读史札记》甲帙《传、说、记》,第690页。 ④《吕思勉自述》,卞孝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卷6,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年,第428页。 ⑤参见杜维运:《〈廿二史札记〉考证》,(香港)《新亚学报》1957年2卷2期。该文考证出《廿二史札记》有399处讹误,多属失查、失考造成的史事讹误。 ⑥吕思勉:《从我学习历史的经过说到现在的学习方法》,《吕思勉遗文集》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10页。 ⑦吕思勉:《史学四种·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9-40页。 ⑧吕思勉:《史学四种·历史研究法》,第21-22页。 ⑨吕思勉:《中国史籍读法》,《吕著史学与史籍》,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⑩吕思勉亦曾发表质疑岳飞功绩和为秦桧辩护的见解,引起轩然大波,不仅受到围攻,而且被告上法庭。这是偶有的个别事例,或许也是促使吕思勉后来多持谨慎态度的原因之一。 (11)《吕思勉读史札记》丙帙《汲冢书》,第910页。 (12)《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毛诗传授之诬》,第694页。 (13)《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汉人说〈尚书〉传授之诬》,第710页。 (14)《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太誓后得》,第704页。 (15)《吕思勉读史札记》甲帙《武王克商》,第153页。 (16)《吕思勉读史札记》甲帙《疑周伐猃狁为东迁后事》,第168页。 (17)《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太誓后得》,第707页。 (18)《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汉末名士》,第535页。 (19)《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太誓后得》,第705页。 (20)《吕思勉读史札记》甲帙《炎黄之争考》,第46页。 (21)《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儒术之兴上》第637页;《儒术之兴中》第642页。 (22)《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汉儒术盛衰上》,第649页。 (23)《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论经学今古文之别》,第659页。 (24)《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汉儒术盛衰下》,第655、657页。 (25)《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汉儒术盛衰下》,第658页。 (26)《吕思勉读史札记》甲帙《长狄考》,第171页。 (27)吕思勉:《中国通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41页。 (28)吕思勉:《中国通史》,第426页。 (29)《史记》卷63《老子韩非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39页。 (30)《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讲学者不亲授》,第677页。 (31)《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论尔雅谁作》,第739页。 (32)《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释尔雅》,第740页。 (33)《吕思勉读史札记》丙帙《中正非官》,第853页。 (34)《吕思勉读史札记》丙帙《脉法》,第896-897页。 (35)吕思勉:《史学四种·史通评》,第124页。 (36)吕思勉:《史学四种·历史研究法》,第39页。 (原文刊于《学术研究》2018年第3期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