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江苏扬州双山汉墓墓主身份探讨(2)

http://www.newdu.com 2019-01-28 《东南文化》2018年06期 余国江 参加讨论

    
    三、双山汉墓的墓主身份
    在确定双山汉墓为广陵王侯之墓、时代为东汉早期后, 两墓的墓主就只能是广陵王刘荆和其子广陵侯刘元寿了。
    甘泉二号墓中随葬有“广陵王玺”金印, 发掘简报将墓主确定为广陵王刘荆, 这是比较合理的。史载刘荆“性刻急隐害”, 但汉明帝对刘荆的不臣行为一忍再忍, 先“秘其事, 遣荆出止河南宫”, 刘荆不思悔改, 方才“徙封荆广陵王, 遣之国”[23]。从后来刘元寿兄弟的待遇来看, 刘荆之死是格于国法, 而明帝对其恩情仍在。因此, 刘荆身死国除, “广陵王玺”金印随之而葬, 是很可能的, 与其合葬的当为其王后。
    另外, 双山汉墓在形制上有一些细微区别, 如一号墓有墓道, 作斜坡状, 底宽2.5、上宽3、长约45米[24];而二号墓则没有墓道。甘泉顺利东汉墓时代约在东汉早中期, 墓室前部的地层因取土扰乱, 墓道情况不明[25];东汉中期的甘泉老虎墩汉墓, 在略偏于墓门西侧有斜坡喇叭状的墓道[26]。仅从有限的材料推测, 可能二号墓比一号墓略早, 更多地保留了西汉新莽木椁墓的特征。时代越往后, 砖室墓的结构越复杂, 加长甬道, 增设耳室, 砖砌方式由单一到多样, 而增加墓道可能也是表现之一。再结合文献记载和“山阳邸”铭文铜雁足灯等器物, 则一号墓墓主就只能是广陵侯刘元寿了。
    四、结语
    扬州在东汉时曾为广陵国都城, 多年来, 发现有一批较高等级的墓葬, 双山汉墓就是其中的代表。对其墓主身份的探讨, 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扬州地区东汉墓和相关随葬品的认识。双山汉墓距离相近, 形制相似, 出土遗物有很大的共性, 时代特征也较为明显。根据墓葬、随葬品、史料等综合判断, 我们认为双山汉墓是东汉早期广陵王侯的陵墓, 二号墓墓主为广陵王刘荆与王后, 一号墓墓主为刘荆之子广陵侯刘元寿。
    参考文献
    [1]a.南京博物院:《江苏邗江甘泉东汉墓清理简报》, 《文物资料丛刊》4, 文物出版社1981年;b.南京博物院:《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 《文物》1981年第11期。
    [2]李健广:《江苏邗江甘泉顺利东汉墓清理简报》, 《东南文化》2009年第4期。
    [3]汪俊明:《扬州甘泉山二号墓年代献疑》, 《东南文化》2012年第2期。
    [4] 扬州博物馆:《江苏邗江县甘泉老虎墩汉墓》, 《文物》1991年第10期。
    [5]刘尊志:《汉代诸侯王墓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第360-361页。
    [6] 东晋·袁宏撰、张烈点校:《后汉纪》卷一〇《孝明皇帝纪下》, 中华书局2017年, 第184页。
    [7]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 中华书局1965年, 第113页。
    [8]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列传》, 第1448-1449页。
    [9]东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二《显宗孝明皇帝纪》, 中华书局2008年, 第57页。
    [10]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 第862-863页。
    [11] 赵化成、高崇文等:《秦汉考古》, 文物出版社2002年, 第115页。另外, 《江苏邗江县甘泉老虎墩汉墓》将扬州地区东汉砖室墓的演变规律总结为:“早期墓型单一, 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有回廊、短甬道, 券顶, 平面布局还保留着西汉木椁墓的某些特点。以后甬道一般加长, 置有对称的耳室, 墓室具有明显的前堂后寝的布局, 仍以券顶结构为多, 但也出现了穹窿顶, 到了晚期, 耳室增多, 甚至在主室两侧也设置耳室。”
    [12]田立振:《试论汉代的回廊葬制》, 《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1期。
    [13] 同[3]。
    [14] 扬州博物馆、邗江县图书馆:《江苏邗江县杨寿乡宝女墩新莽墓》, 《文物》1991年第10期。
    [15] 仪征市博物馆:《仪征新集螃蟹地七号汉墓发掘简报》, 《东南文化》2009年第4期。
    [16]同[15]。这种錾刻花纹铜器, 一般认为产于广西合浦一带, 是汉代合浦郡工官所造。见吴小平、蒋璐:《汉代刻纹铜器考古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第28、85页。
    [17] 同[3]。
    [18]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 文物出版社1982年, 第127页。
    [19] 王昌燧、李文静、陈岳:《“原始瓷器”概念与青瓷起源再探讨》, 《考古》2014年第9期。该文认为:“以往学术界几乎公认我国上虞地区出土的东汉晚期青瓷残片达到了瓷器的标准。然而, 这一标准既缺乏科学依据, 又过于‘苛刻’, 若以此为标准, 则我国的青瓷几近绝迹。”
    [20]吴小平、蒋璐:《长江中游汉墓出土瓷器研究》, 《考古学报》2016年第1期。
    [21]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深钉岭汉墓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22] 如湖南资兴东汉墓出土陶器的釉, 全是玻璃质, 开冰裂纹, 透明光亮, 特别是釉堆聚处, 釉色晶莹, 或碧绿、或银灰, 与六朝瓷釉几乎完全相同。参见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东汉墓》, 《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
    [23] 同[8], 第1446-1448页。
    [24] 实际清理部分约15米。由于墓道西邻有一座现代砖窑, 未能全部清理, 发掘者推测已发掘部分约为整个墓道的三分之一。
    [25] 同[2]。
    [26] 同[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