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在旅游语境下,西江苗寨村落被裹挟着卷入了现代社会的视野,成为旅游发展的商品、成为游客观赏消费的景观。对游客而言,西江苗寨已经成为一件旅游商品,在寨门购买门票后他们就拥有了使用这个商品的权利,整个村落就应该毫无保留地被当作景观展示出来。因此,进到苗寨来的游客便在寨子内四处游逛和赏玩,这是他们消费和使用已经购买的“商品”再正常不过的权利。游客群进入到苗寨时除了参观和欣赏具有独特营造技艺的吊脚楼景观外,还把生活在吊脚楼内的村民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作景观来参观和体验,使得村民的日常生活也成了游客消费的商品。对当地村民而言,西江苗寨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是祖先馈赠给他们最好的礼物,每一样东西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整个苗寨村落应该属于村民自己的生活空间,苗寨既有的神圣性不容亵渎,传统的社会伦理不该突破。因此,如何以适当的方式来较好地消解存在于游客与当地村民之间的这种张力,成为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一)培育村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提高村民的跨文化交往能力 对于西江苗寨村民而言,这种被裹挟着卷入现代社会的进程是不可逆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不管村民是抵触也罢、拥抱也罢,其与现代主流社会的互动与交往都将成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魅力,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核心。[11]苗族传统文化是西江开发旅游的资本,其独特性是吸引游客到来的魅力所在。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让西江人民认识到苗族文化的重要价值及保护苗族文化的重要性,培育村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让其从内心上自觉去守护自己的文化。村民和开发者应该认识到,一个民族一旦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个性和民族特色,也就没有了吸引游客的资本和魅力,旅游业就会随之衰败。更为重要的是,西江苗寨的村民要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与外界的游客交往互动,学会从另外一种视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模式,进而自觉地对自己的文化进行积极的改造和主动的变化,从而使自己的文化模式更能适应新的环境并在其中生存和发展。这种自觉自由的主动交往,既是一种文化在与另外一种文化遭遇时的积极应对,也是变被动为主动的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 (二)设置前台与后台的区域隔离,保护传统文化核心以及村民日常生存方式和社会伦理免受破坏和骚扰 旅游开发导致的文化商品化让苗寨的传统文化丧失了本真性及其内涵,让传统的农耕社会在瞬息间被现代化,苗族的传统文化在毫无防备中被现代性所冲击,社会伦理被突破。西江千户苗寨是由传统的农业古村落直接被嫁接成现代的旅游风景区,使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从后台被直接拉到了前台,进而被景观化和视觉化。因此,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社会伦理,防止三者被旅游业进一步的破坏和骚扰,旅游开发部门应该在西江景区设置前台与后台的区隔。毫无疑问,前台应该是古街、游方街、风雨桥、博物馆、表演场、观景台,以及门面店铺和农家乐接待户等景点和空间,而后台则指村民的生活区及非接待性的私人家屋和传统的宗教与祭祀仪式等文化核心。游客只能在前台区域参观和游览,封锁和关闭后台区以保护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和村民生活的隐秘性及社会伦理的纯真性,使其不再继续遭受破坏和干扰。 (三)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守住地方感吸引游客,留住乡愁圈住本地人 西江苗寨传统的乡村生态环境,是培育地方感和蓄积乡愁的沃土。现代旅游业已对西江苗寨的传统村落空间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部门应该探寻多样化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对西江苗寨的乡村生态环境进行积极有效的保护,让村落保留住其原汁原味的传统乡土本色。唯有把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守护住传统村落的本真特色与文化特性,构建厚重的地方感和繁育浓郁的乡愁,才能让游客趋之若鹜而来,本地人深情眷恋而留。地方感是吸引游客的蜜饯,乡愁是圈住本地人的“蛊药”。只有游人前往,本地人留驻,如此包括西江在内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才能越做越大,也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