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闫丽娟 李智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探析

http://www.newdu.com 2019-02-20 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04期 闫丽娟 李智勇 参加讨论

    摘要:发端自“天下观”, 再造于“民族主义”, 充实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同中华民族经历“自在”到“自觉”过程相随, 中国民族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泛起多次涟漪,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各种民族思想的影响。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渊源的分析, “天下观”赋予了多元共生的文化思想, “民族主义”带来了“国族一体”的政治理念,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确立了“多民族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 合力造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渊源的多层次性。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天下观; 中华民族; 多民族国家;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河西走廊乡村民族社区发展与治理创新” (16JJD850004);
    关于“中华民族”研究, 是既古老而又弥新的话题。谓之古老, 自“民族 (nation) ”一词作为舶来品于清末民初之际传入中国, 梁启超合“中华”与“民族”为一, 首创“中华民族”概念, 并指出“中华民族”沿由“天下主义”“华夷一统”的传统文化族群观发展而来。梁氏“中华民族”提出后, 历经“五族共和”“国族主义”“民族自决”“民族区域自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多次口号、观念与理论的提出并付诸实践, 这一概念的内涵、属性、特征、渊源等诸多关键问题在政治统治和学术研究中, 即政府处理有关民族问题秉承理念与实行策略和学界对上述问题的认知叙述与理论阐释, 百年来不断掀起层层浪潮, 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的变革和需求对其不断赋予新的价值表述。谓之弥新, 国家层面提出关于“中华民族”全面且系统的理论从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算起, 至今不足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多次提及“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从提出“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到后来明确“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可见, 由“积极培育”到“牢固树立”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仅是简单的称谓不同, 而是赋予了“中华民族”新的内涵属性, 反映了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 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目标, 也在学理上扩展了民族理论研究的新路径。本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探讨, 聚焦于其理论渊源, 关注其学理支撑, 试图说明这一新理念、新思想并非如建构论所述的出于想象, 带有历史虚无主义外衣, 而是民族思想、民族理论中国化、本土化进程中必不可少之一环。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兴起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 学术界便开始从多个视角论述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纵观已有学术成果,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民族意识”范畴争议不大, 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不同研究方向, 并将之分属于不同视角予以探讨, 马戎[1]、周平[2]、郝时远[3]等学者的研究就属于前者。但他们的关注点无一例外都在于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自身建设, 就这一过程中面临问题、解决之道提出建议。笔者在此沿着“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脉络, 是因为与“中华民族”相比, “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强调了“共同”的民族实体意义, 即历史记忆、精神文化、责任使命、前途命运具备的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其字面构成中便可得知, 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实体的主观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的认知和反映, 既包括概念认知, 也包括认同归属、理论解读。”[4]它是区别于其他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
    对这一方兴未艾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杨文炯认为民族主义、资本主义与殖民主义三种话语体系解构历史上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以地缘、经济、族群、政治、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民族意识[5];郑大华关注了“民族复兴”话语下的中华民族意识,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思想被普遍接受, 只有国民民族意识的提高, 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6];娜拉认为, 对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各民族共创中华”造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是为其历史认同基础[7];麻国庆结合了记忆的多层性理论与费孝通先生的民族走廊学说和全球社会理念, 揭示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产生并整合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间意义关联[8];杨鹍飞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意识范畴, 也是共同体意识, 更应强调后者[9];严庆强调, 当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不够清晰, 需从加强国家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规范民族理论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坚持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自信、处理好运用制度的灵活性等方面着手改善[4];朱碧波认为, 制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问题是综合且复杂的, 要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强化各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共同政治认同、共有精神家园[10];王延中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体现在维护祖国统一、做好民族工作、决胜全面小康等方面, 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11]。
    上述研究成果从历史、认同、自身等不同维度分别论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延展、存在逻辑与建构原则, 有助于明确对其内涵意义的认知。但研究中有些概念辨析不准确, 词汇运用不恰当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正如王平强调, 应准确辨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中华”“华夏”“民族”等相关概念, 避免词汇表述与应用走向“狭隘化”“他者化”和“虚无化”的错误倾向, 持续推动研究进一步规范化。[12]目前, 相关研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诸多颇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但从整体上讲, 可供拓展的空间仍然具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渊源进行探析, 将有助于更加明确其内在属性, 强化对当前民族理论的认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