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历经传统“天下观”与“华夷之辨”, 从西方“民族主义”化的“中华民族”, 再到“多民族国家”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实体形成于王朝中国历史长河中, 觉醒于近代民族危机、国家危亡中, 再造于革命斗争与国家建设中, 贯穿于中国历史进程中。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28]1陆海发提到, “中华民族”诞生于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 是相互选择与互动的结果, 并强调,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巨大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 更是一个凝聚各方面力量进而推动中国多民族国家结构形式加以维系和强化的基础性政治资源。[2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 并不是“无根之水”, 也不是虚拟想象, 更不是历史虚无主义之产物, 是对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与既有民族理论的有效结合。其所依据的理论渊源, 是中国传统“天下观”、西方“民族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在今后一段时期仍是民族理论中不可忽视的政治文化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利用, 更要有选择的考量, 在今后的阐释研究中, 要极力避免“食洋不化”与“食古不化”两种极端知识取向。[30]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 共同作用, 造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身的复杂性、多元性, 也导致了作为“意识本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的多层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多元、历史、立体的意识体系, 附着在“多元一体格局”和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扎根于各阶层民众认同意识中, 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 历经多次碰撞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正在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话语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任务, 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线。作为意识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自觉与根本前提, 对其理论渊源的探讨, 有助于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戎.从大清到民国:解读“中华民族”近代构建的一个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5 (6) . [2]周平.再论中华民族建设[J].思想战线, 2016 (1) . [3]郝时远.中华民族: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论述展开[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6 (1) . [4]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3) . [5]杨文炯.从民族自在到民族自觉——近代至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国家认同的熔铸[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4) . [6]郑大华.“九一八”后“民族复兴”话语下“中华民族意识”的讨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12) . [7]娜拉.各民族共创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认同基础[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5) . [8]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民族研究, 2017 (6) . [9]杨鹍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1) . [10]朱碧波.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 . [11]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 2018 (1) . [12]王平.反思与检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规范化的若干基本问题[J].思想战线, 2017 (3) . [13]吕文利.中国古代天下观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制度实践[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3 (3) . [14]李大龙.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15]李宪堂.“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J].学术月刊, 2012 (10) . [16]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17]李克健.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形成:思想基础与认同目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12) . [18][清]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G]//饮冰室合集:专集之41.北京:中华书局, 1989. [1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20]潘先林.“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确立与渊源论析[J].思想战线, 2016 (3) . [21]郑大华.论晚年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影响[J].民族研究, 2014 (2) . [22]高翠莲.孙中山的中华民族意识与国族主义的互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6) . [23]马戎.费孝通先生的民族思想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 2016 (4) . [24]白静沅, 主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25]周传斌.概念与范式:中国民族理论一百年[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 [26] 熊芳亮.从大清到民国:中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历史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27] 人民日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 2014-09-30. [28]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8. [29]陆海发.民族国家视阈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2) . [30]关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理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 (5) . 注释 1 即“一、以谘议局为军政府;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三、改政体为五族共和;四、规定国旗为五色, 以红黄蓝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为一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