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对历史研究起着重要作用,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出土文献大多是原始文献,没有经过后人编辑,其中包含许多已经佚失的历史信息。利用出土文献研究历史,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出土文献只是传世文献的补充,特别是中古以后,很难仅依据出土文献从总体上“重建”历史。第二,这里所说的“出土”并非只指考古发掘,那些从博物馆、图书馆、藏书家手里新发现的文献,也属于广义的“出土”文献。社会生活史是唐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但至今仍是薄弱环节,主要原因是资料缺乏。如何扩大史料范围,调整研究视角,依然是今后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文书蕴含丰富社会生活资料 就唐史研究而言,出土文书主要指敦煌文书与吐鲁番文书。这两类文书中含有大量当时实际使用过的账簿、户籍、契约等,涉及面广泛,是研究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的极好资料。 唐代自府兵制破坏后,服兵役的士兵服装由国家供给,军衣消费遂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唐代宰相陆贽就曾将“军衣”与“军食”“官员俸禄”并列为国家财政的三大支出。我们今天如果要研究军衣消费,就要知道一个士兵一年要穿多少衣服,而这一信息在传世文献上完全没有。幸而在敦煌文书中发现了几件点检兵士军衣的账簿,使我们知道唐玄宗时一个士兵要穿多少衣服,都是什么衣服。 比如我们依据《天宝九至十载(750—751)张丰儿等春冬衣装簿》,可知当时一个士兵每年发两次衣服(春衣和冬衣),春衣有外面穿的长衫长裤(袴奴),里面穿的汗衫内裤(裈),外加坎肩(半臂),以及裹头的幞头和鞋袜;冬衣有棉袄棉裤,坎肩和幞头鞋袜,每两年再发一个被袋。从生活史的角度,可知这也就是唐代一个成年男子平时穿着的一般服饰。当时无论官员还是百姓,穿的大致都是这些样式的服装,区别只在于衣服的材料以及颜色和饰物。 如果我们要研究唐代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就需要知道这个家庭有多少人,有多少地,然后才能知道收入多少,除去赋税后还剩多少,从而判断这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但是在传世文献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家庭的实际成员数量,以及他们实际拥有土地的数额。好在敦煌文书中存有许多户籍原件,上面记录了每户的家庭成员及实际占有的土地数额,这就为我们研究唐代一般民众的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例如,敦煌文书《天宝六载(747)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籍》登记的一户 “下中户”,是要交纳租税的“课户”。这户人家只有一个男劳力即户主,家庭其他成员有母亲、妻子、1个男孩(中男)、5个女孩、3个妹妹,一共12口。实际占有土地101亩,包括依《田令》拥有的土地87亩(其中40亩是永业田),买来的土地12亩,园宅地2亩。那么,这样一家的生活水平是怎样的呢?韩国磐先生就是充分利用敦煌文书,写出了《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