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顾颉刚史学通识视域中的经学认知探析(3)

http://www.newdu.com 2019-03-15 《齐鲁学刊》2018年第4期 王红霞 参加讨论

    三、经学研究是编纂中国通史的根本
    经学研究与史学研究是复杂交织在一起的。一方面,经学研究是作基础的资料工作,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经学也是历史的反映,经学研究有助于还原历史真实,不把经学梳理清晰,历史研究很难深入下去。顾颉刚认为,经学涉及中国文化的根本,经学研究是编纂中国通史的必经之路。1957年,顾颉刚接受《文汇报》记者访问时,使用“根本”一词来说明经学研究在编写通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经学研究是系统梳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的症结所在。他说:“年轻时一直想写通史,现在还是先从根本上做起。今后想着重研究经学。经学是旧文化的核心,不恢复它的真面目,要研究中国思想史、政治史是很困难的。现在历史学者的任务就是把孔子这个偶像和历史分家,把经学变为古代历史资料的一部分。”[18]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后,顾颉刚继续为编纂中国通史作准备工作,不同的是,这些准备工作不再是之前的编丛书、创杂志等工作,而是从经学研究着手,在方向上有了明显的转变。这段话中的“研究经学”,主体是“现在历史学者”,要完成的任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信仰层面“把孔子这个偶像和历史分家”,二是在历史事实层面变经为史,“把经学变为古代历史资料的一部分”,大致可以看出顾颉刚对现代经学研究的认知,即“现在历史学者的任务”不是在故纸堆中研究经学,而是应该在“新史学”理念的指导下,多角度多层面研究经学,为中国通史编纂打牢根基。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经学是中国文化通史的中心线索。在中国通史的构想中,顾颉刚把中国文化史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名称、时间、中心内容和特点可用如下图表予以说明。
    
    由表1可以看出,顾颉刚将中国文化史划分为王官时代、诸子时代、经学时代、史学时代四阶段,这与胡适、冯友兰的分期观都不同。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三个时代:诸子哲学、中世哲学、近世哲学[19](P6-8)。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将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自孔子至淮南王)与“经学时代”(董仲舒以下)[20](P32),经学时代自汉代独尊儒术后经义与神权结合开始,至清朝灭亡而结束。顾颉刚将自汉至明划作“经学时代”,前后约一千八百多年,是学术史分期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段。清朝以后是“史学时代”,由“经学时代”进入“史学时代”,文化的特点由“信仰”经典转变为“研究”经典,经学成为汉代以后文化发展的纽带,这既是顾颉刚对中国文化史分期的用意所在,也是他编纂中国文化通史的中心线索之一。
    第二,经学与中国通史的政治、社会、学术紧密相关。顾颉刚把中国通史大致分为政治、民族、社会、学术四个方面[21](P7),除了“民族”与经学关系稍远之外,其它三点都与经学密切关联。政治方面,汉代以后把经学作为封建政治统治的工具;社会方面,经学影响到了社会组织、风俗仪礼、宗教信仰、家族制度等;学术方面,经学与先秦诸子、两汉今古文之争、玄学、理学、朴学等息息相关。顾颉刚特别强调,经学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他举例说:“曹操复古九州,以扩张自己冀州地盘,《禹贡》所发生之影响也。《唐六典》与六部制、《周官》所发生之影响也。灾异说,《洪范》所发生之影响也。封爵制,《王制》所发生之影响也。三年之丧成为定制,《论语》《孟子》所发生应用也。经学与后世之政治、社会一切关系,当辑集材料,作一文论之。”[22](P124)中国历史发展多元而复杂,编写中国通史,忌讳的就是有史事而无见解,“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例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为变相的《纲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21](P394)虽然专项研究是通史的基础,但是,通史不等于专项研究之和,那种单单地叙述每一朝代的面貌、前代与后代仅陈陈相因的写法,是缺乏“思想”的中国通史。顾颉刚认为,一部好的中国通史,应该抓住历史发展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去拢合,把经学作为历史体系的主要骨架,以经学的生成、发展和变迁为中心展开叙述,如此一来,中国历史的“会通”才真正实现。
    第三,在通史中肯定经学价值,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民族团结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顾颉刚认为,欲从文化上促进民族融合,编纂中国通史是途径之一。顾颉刚呼吁道:“我们要做这融化工作……(一)表章并推广各族优良文化,(二)搜集并创作各族共有的中国通史,(三)建立为各族求自由平等的舆论机关。”[23](P62-64)1934年,顾颉刚作《〈禹贡〉发刊词》,表达了在民族危机下编纂中国通史的迫切性,他写道:“这数十年中,我们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真够受了,因此,民族意识激发得非常高。在这种意识之下,大家希望有一部中国通史出来,好看我们民族的成分究竟怎样,到底有哪些地方是应当归我们的。”[6](P363)1941年11月,他在《中国之史学》中更明确地表达了编著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以往光荣”,他说:“至于编著通史的目的,在于发扬中华民族以往光荣的史实,振励今日的信心,而遥寄将来的希望。在这种意义上,写通史的工作实在不可不说是迫切的需要。”[15](P294)顾颉刚强调编纂通史的迫切性,与他希望通过通史著作来启蒙民众、激发爱国热情、团结抗战的目的是分不开的。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编纂通史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呢?顾颉刚的想法是:注重通史的思想性,尤其是文化史部分的写作,从肯定经学价值的角度突出文化思想的一脉相承性。他认为经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离开经学,民族精神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他直言道:“近世外患日亟,举国骇惊,丧其所守,自科举废而遂谬谓经学无关于人事,大师凋落,后学彷徨。苟由此道而不改,再历数十年,经学固沦胥以亡,我民族精神其能弗涣离其本耶!”[7](P12)在中国文化建构中,经学内部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开放、有张力的思想体系,虽时势变迁,但经学中关乎当下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生活智慧的成分却不曾过时,对现实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现代历史学家的使命,已不单单是皓首穷经,还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怀。顾颉刚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张旗鼓地宣称“疑古”,而是以重新解读经学为先导,试图从经学研究、史学研究中寻找救国新路。
    若将视野放宽,顾颉刚的这一转变并非个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民主救亡运动高涨,学术界的民族文化复兴运动也蔚然兴起,以重新解读经学为先导。在现代知识分子看来,如果传统文明不能对抗西洋文化,中国将失掉文化上的话语权,从而陷入文化上的荒漠。他们期望对传统文化作出创造性的诠释,或者会通经学与西学,促使传统经学向现代思想学术形态转换。1935年,王新命等十教授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1941年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张申府与张岱年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口号,都是这一心理的表现。以翦伯赞、范文澜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以冯友兰、金岳霖等为代表的新儒学,都是将经学进行创造性转换的重要代表。可以说,在民族危机下,拥有开阔视野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们,所关注的,不仅在于学术研究,更在于文化救国、抗击侵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