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韩江商路概念提出的意义 1.商业文化研究的意义 商品生产和贩运是韩江流域主要的经济模式,流域商业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气氛浓,影响大。流域内陆山区是中国最大的竹木产区之一,也是中国烟草、马蓝、桐油、茶油最重要的产区之一,竹材木材、竹木产品行销江南和华南,烟丝、条烟、蓝靛行销全国,油料产品畅销华南和东南亚。流域北部的武夷山区是中国最重要的茶叶产区,茶叶品质享誉全世界。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基地,流域上下遍布外销窑群,陶瓷外贸历千年不衰。因为原材料丰富,宋代以来,造纸成为此区主要手工业,纸品行销全国和东南亚,蠲府纸和连城纸等名品闻名全国。明清时期,闽西汀州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刻书中心之一,书籍行销全国和东南亚、日本、朝鲜多地。 韩江流域孕育了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潮州商帮和著名的客家商帮。潮州的瓷商、糖商、米商、茶商、钱商,梅州的木材商和烟商,闽西汀州永定的烟商、上杭的蓝靛商、四堡的书商,连城和龙岩的纸商,都是各行业的翘楚。从流域走出去的商人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其中的胡文豹、胡文虎、张煜南兄弟、张弼士、郑智勇、陈慈黉、李嘉诚、谢易初、陈伟南、李莱生、郭鹤年、吴德芳等一批企业家和商业巨子在世界商贸史上影响巨大。 韩江商路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商路文化带有浓烈的海洋文化特色,在中国商业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商路延伸到海外的部分,如外销陶瓷、茶叶、书籍等的历史及其带来的影响,从流域走出去的商人在海外开拓的成果及其创造的奇迹,都是中外商业文化史上美丽的花朵。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中国传统文化重农轻商,商业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总结历史经验,可以为当代中国商业发展提供借鉴。关于韩江商路历史和人文现象的探讨和研究,当是中国商业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商业文化史上重要的篇章。 2.“海丝”文化研究的意义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发展,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话题的热度持续高涨。目前,“海丝”研究已经进入纵深,相关研究已从关注沿海城市、港口、海上线路、海外销售地和海外遗产遗迹等方面转向“海陆联动”,与“海丝”港口相连接的内陆运输线路和内陆经济腹地已进入学者视野。韩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唐代即有对外输出,宋代以来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主要的输出地,此区所产的陶瓷和茶叶是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韩江商路是连接内陆生产基地和沿海港口的通道,商路的终点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海丝”重要的始发港,在“海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潮州港是重要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明清时期潮州是中国沿海最主要的移民港口,处在韩江口的南澳岛是我国东南沿海最著名的私人海上贸易口岸,在“海丝”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7]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宏大的课题,这一课题需要落实到各个具体的环节和小课题,韩江商路就是这样的环节,韩江商路研究就是这样的小课题。关于韩江商路的研究,可以拓宽“海上丝绸之路” 研究视野,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容,使“海丝”文化更加具体、更加实在、更加亮丽,“海丝”课题的说服力更强。 3.地域文化研究的意义 韩江自北往南纵贯闽西、粤东大地,流域北部是客家文化区,南部是潮州文化区,南北之间在生产生活方式、民情风俗以及文化心理、精神气质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由于山区、平原之间物产的互补性,历史上南北交流频繁,潮客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上游山区客家商人把竹木、茶叶、香菇、纸张、蓝靛、桐油、茶油等山林产品和手工业品通过韩江发送至下游潮州城分销转运,下游潮州商人把鱼盐等海产品和大米等农副产品、日常用品通过韩江发往上游山区。上游商人在潮城开店经商、建会馆、办义学,参与潮城的建设;潮州商人同样到上游各处港口码头开店经商、建会馆、办义学,参与当地建设。随着生意的发展或需要,有些人就在经商的地方定居下来,所以流域上下有很多“潮州人,客家祖”和“客家人,潮州祖”的家族,如著名的潮籍学者饶宗颐先生祖上就是移居潮城的上游大埔县客家人。 除了商业往来,闽西、粤东和赣南三地民间生活关系一直非常密切。明代中期以来,由于韩江水路航运条件的进一步完善,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三地宗族同修族谱、联宗祠的情况非常普遍。[8] 闽西、粤东和赣南三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属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由于盐政的关系,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之前闽西食用来自福州的“福盐”和来自漳州的“漳盐”, 明代天顺之前赣南地区食用“淮盐”,二者皆因路途遥远,路况复杂导致价高量少。又由于闽西、粤东北为缺粮区,赣南建昌、宁都、南安等地是产粮区,历史上三地民间盐粮交换极为兴盛。频繁而密切的商贸活动使流域各地有些风俗渐趋一致,如妈祖信仰本来是沿海地区的民俗,但是由于内陆山区很多商人长期在韩江商路从事水上运输以及到下游沿海地区从事商贸活动,内陆汀梅地区普遍信仰妈祖。据统计,汀州的长汀,仅县城境内就有妈祖庙86座,连城县也有妈祖庙上百座,这些妈祖庙至今仍然香火不断。[9] 潮客分属两大菜系,但是客家菜系的典型做法“酿”在潮州也很流行,酿豆腐、酿苦瓜、酿黄瓜等菜品都成为潮州人的家常菜,客家典型的盐焗鸡也是潮州人餐桌上常见的菜品;而潮州著名的牛肉丸也成为客家人的家常主菜之一。 流域各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跟商路的发展变迁都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公路交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流域内部民众的地域归属感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日渐淡薄,商路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年轻一代对商路曾经的繁荣和商路的意义知之甚少。商路文化的淡化不利研究,不利保护,也不利区域发展。韩江商路概念的建立可以把流域各地的历史文化研究统一在商路发展变迁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一方面相关研究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深入。系统的商路文化研究可以增进流域上下各族群之间文化的认同,促进不同族群的融合,也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和区域特色发展方向,续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4.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韩江商路的历史超过一千年,既是一条繁荣的商品运输交换通道,又是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交流的通道,潮、客两大民系联系的纽带。商路连结多达30个县区(不同历史时期数量不同,此为明代天顺之后潮盐销售区数据,明万历之后商路还曾延伸至江西东部抚州多数县区),此区不仅有交通线路、港口码头、历史城镇村落、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历史遗址遗迹,还有民情风俗、商帮、商业家族、商业名人,以及商贸史料、经营方法、商贸组织、商业思想、商贸文化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南中国最重要的商路之一,韩江商路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商业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发掘和保护。 韩江商路文化还有鲜明的特色,其浓烈的海外文化色彩和潮客融合的特点是国内外其他商路无法替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将日益破损,或日益被淡忘,或日渐消亡,保存、保护已迫在眉睫。韩江流域跨越闽、粤、赣三省,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的经济文化政策,这些都会对保护产生极大影响。不正确的保护方法对遗产将造成极大破坏,而这种破坏是不可逆转的。流域上下联合起来,制订相关政策,统一行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上关于遗产的保护有“遗产廊道”的战略,这种战略方法起源于美国。美国遗产廊道的保护隶属于美国国家公园体系,整个指定、规划和管理过程都有法律保障并得到政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目前“遗产廊道”战略已经在全世界得到推广。以文化遗产廊道的内涵和目标体系审视韩江商路,构建韩江商路遗产廊道不仅可行,而且必须,是商路遗产保护、商路沿线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韩江商路概念的提出,能够为韩江流域遗产廊道保护战略的建构和推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这些独特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 5.旅游发展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业逢勃发展并日渐成熟,旅游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格局,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前途光明。在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中,文化旅游是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 韩江商路连接沿海平原和内陆山地,沿线包括山海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物质非物质内容。流域上游是客家文化区,中下游是潮州文化区,商路沿线包含潮州和客家两大文化体系的民情风俗。由于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又因为韩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海外移民地之一,历史上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流域社会生活和民情风俗带有浓烈的海外文化特色。这种融内陆和海洋、本土和海外于一体的文化景观独具特色,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韩江流域明清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历史遗存丰富,历史人文景观品味高、品质好。历史上韩江商路诞生了潮州、汀洲、梅州三大经济文化中心,产生了凤岭、樟林、庵埠、柘林、汕头等著名港口,孕育了上杭、高陂、三河、峰市、兴宁、松口等著名古镇,这些市镇像明珠一样贯穿商路南北,每一节点都有丰富的遗址遗存,能够满足游玩、观赏、休闲度假等多种旅游需求。由于距离当代时间相对较短,历史遗存品质好,观赏性强。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公路交通的发展,商路的重要性减弱;又由于公路交通发展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流域经济发展缓慢,文化遗址遗存保存较好,旅游价值较高。从全球化的角度看,本区旅游还具有极大的国际发展潜力。流域是中国最主要的侨乡之一,海外侨民数量庞大,华侨后代的寻根之旅将是本区旅游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 目前,流域各地都在发展旅游业,但旅游开发和发展水平,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已开发并进入市场的产品多以“点”的形式孤立存在,缺乏内在文脉,没能形成规模,不利于品牌建设,不利于进一步开发。据笔者调查,韩江商路旅游主体结构良好,适合区域开发,发展潜力巨大。如果闽粤赣三省联手合作,把开发这条旅游线路作为带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将会极大促进流域经济发展。韩江商路概念的提出对于促成这种合作具有极大意义。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