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祇园祭的考察中,笔者大约只看到了三分之一的仪式活动,上述拟定的仪式里面还有两项仪式出现变动:其一,24日上午10时的花伞巡行,是祇园地区的艺伎们身着盛装、手擎花伞的巡行活动,是近五六十年以来祇园祭中的一道靓丽景致,但因当日气温酷热而被取消;其二,28日的神用水清祓式,因气象预报台风将至,仪式简化。 四、京都祇园祭的信仰空间与娱乐空间 祇园祭的活动,在时间上贯穿整个7月,在活动空间上则遍布京都传统祇园社区的各个山鉾町,主要集中在河原町通以西、松原通以北、堀川通以东、御池通以南的传统商业市区内,主要是属于京都商业社会市民阶层的信仰与娱乐活动。 祇园祭中的信仰活动,集中在八坂神社、御旅所和各山鉾的会所中,这些空间自然就成为祇园祭的神圣空间。 八坂神社的历史在前文中已经提到,它是祇园社区民众的传统信仰场所。祇园祭既是八坂神社的例行祭祀仪式,也是祇园社区民众参与其中的集体娱乐活动。在祇园祭的仪式中,诸多参拜仪式都是在八坂神社的本殿中举行,仪式由神社的神职人员主持,不对普通市民和游客开放。 7月17日至24日,神轿驻跸四条御旅所期间,御旅所就是神社神灵的神圣殿堂,每天傍晚都会有山鉾保存会的囃子乐队前来演奏娱神,同时也让路过御旅所的市民和游客得到欣赏囃子乐曲的机会。 在前祭和后祭的宵山期间(14日至16日、21日至23日),各山鉾会所也会布置本山鉾奉祀的神灵(大多就是各自山鉾车上的人物形象),供市民和游客参拜,同时各会所都会售卖祇园祭特有的、写有汉字“苏民将来之子孙也”的辟邪物——“粽”。宵山期间,还会允许市民和游客登上鉾车参观。由于鉾车上层的空间被认为是神灵依附之所,过去是不允许妇女登车参观的。如今,除了长刀鉾和放下鉾依旧不允许女性登车参观外,其余的山鉾会所及其鉾车二层都已经对妇女开放。 祇园祭期间,各个山车、鉾车搭建而成后所处的位置,就是市民日常生活的街巷,有的甚至就直接矗立在繁华的四条大道上(如长刀鉾、四条伞鉾等)。在祇园祭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些日常生活的世俗空间,既成为山车、鉾车神灵依附其上的神圣信仰空间,也是展示各个山鉾历史文物、演奏囃子乐曲、售卖辟邪物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的综合性娱乐空间。 每年7月17日前祭和24日后祭的山鉾巡游是祇园祭最主要的活动,山鉾巡游的线路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其巡游所经过的街巷应该就是祇园祭奉祀神灵庇佑的区域,因此巡游线路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信仰的意义。1943年至1946年,二战后期及日本投降后的头两年,京都祇园祭的山鉾巡游停止举行,直至1947年才得以恢复。20世纪50年代之后,京都观光业急剧发展,来京都的游客数量急速增加,有些游客甚至就是冲着祇园祭而来。在1955年,有人曾提出为了促进旅游、服务游客而改变山鉾巡游路线的建议,但遭到了以重视祭祀仪式传统的神社等方面的坚决反对,由此而引发了祇园祭到底“是出于信仰还是为了旅游”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对于祇园祭的发展非常重要,此后,学术界对于祇园祭的关注也有增无减。可以说,在顺应民意、尊重历史、保护传统的前提下,政府、神社、民众等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祇园祭的良性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作为日本传统信仰文化载体的祇园祭,信仰的内核是其得以传承千年的基础。当然,京都祇园祭可以探讨的方面还有很多,例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祇园祭,在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的范围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框架下,所保护的祇园祭的内容有哪些差别?在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城市化的变化过程中,祇园祭的传承与保护有哪些经验值得认真总结?祇园祭的历史与传承对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有哪些借鉴意义?等等,这些都还有待于今后做更加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本文发表于《民俗研究》2018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