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都防御使、都团练使多由观察使兼领,为道级长官;防御使、团练使由刺史兼任,为州郡长官。 ②唐代幕职官研究的代表性论著,如严耕望:《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原载《新亚学报》第7卷第2期,1966年,收入《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06—452页;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等。宋代幕职州县官的研究成果回顾,可参郑庆寰:《体制内外:宋代幕职官形成述论》,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第4—9页。 ③郑庆寰:《体制内外:宋代幕职官形成述论》;陈文龙:《北宋本官形成述论》,北京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第153—162页。 ④片山正毅:《宋代幕職官の成立について》,《東洋史学》第27辑,1964年,第58—74页。 ⑤(13)《旧五代史》卷149《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328,2329页。 ⑥《旧五代史》卷10《梁末帝纪下》,第167页。 ⑦《宋本册府元龟》卷729《幕府部·辟署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560页。 ⑧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25,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第1064页。 ⑨《旧五代史》卷127《和凝传》,第1944页。 ⑩(12)(14)王溥:《五代会要》卷25《幕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97,395,398页。 (11)此外,亦有不少当时后唐朝廷除授的原随府幕职官。见下文。 (15)《五代会要》卷25《幕府》,第398页。 (16)《宋本册府元龟》卷633《铨选部·条制五》,第2053页。 (1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乾德二年三月,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3页。 (18)《旧五代史》卷96《王瑜传》,第1487页。 (19)李擢:《大宋故武宁军节度副使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安定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安府君(审韬)墓志铭并序》。拓片及录文见吴业恒等:《河南省洛阳市北宋安番(审)韬墓发掘简报》,《洛阳考古》2015年第1期,第52—58页。原录文有误,据拓片校正。 (20)(21)《五代会要》卷25《幕府》,第396,397页。 (22)徐铉:《徐公文集》卷29《大宋故陈留县主簿赠太子中允李府君墓志铭并序》,《四部丛刊》本,第13b页。 (23)《五代会要》卷24《诸使杂录奏荐附》,第393页。 (24)卫渎:《大宋故承奉郎前守国子四门助教扶风马公(测)墓志铭并序》。录文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51,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册,第241页;拓片见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37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页。 (25)(26)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22,152页。 (27)片山正毅:《宋代幕職官の成立について》,《東洋史学》第27辑,第70—73页。 (28)《五代会要》卷25《幕府》,第398页。 (29)《宋本册府元龟》卷729《幕府部·辟署四》,第2560页。 (30)《旧五代史》卷89《桑维翰传》,第1352页。 (31)胡戟、荣新江主编:《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第489《赵莹墓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56—1059页。 (32)《册府元龟》卷725《幕府部·尽忠》,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明刊本,第8631页。 (33)杜大珪:《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1,宋太宗《赵中令公普神道碑》,《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元明递修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1b页。 (34)《宋史》卷264《沈伦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112—9113页。沈义伦避宋太宗赵光义讳,只名伦。 (35)《宋史》卷263《吕余庆传》,第9098—9099页。 (36)(42)《五代会要》卷25《幕府》,第397,396页。 (37)(40)王禹偁:《小畜集》卷30《监察御史朱府君(遵式)墓志铭并序》,《四部丛刊》本,第6a,6a—6b页。 (38)《旧五代史》卷102《汉隐帝纪中》,乾祐二年九月丙午条,第1587页。 (39)《宋本册府元龟》卷729《幕府部·辟署四》,第2559页。 (41)片山正毅:《宋代幕職官の成立について》,《東洋史学》第27辑,第70页。 (43)《册府元龟》卷716《幕府部·倚任》,第8532页。 (44)张齐贤撰,俞钢整理:《洛阳缙绅旧闻记》卷3《向中令徙义》,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1编第2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73页。 (45)闫建飞:《唐末五代宋初北方藩镇州郡化研究》,北京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第106—110页。 (46)笔者之所以用幕职官的“州县官化”,而不用幕职官与州县官的“交汇”“融合”等表述,是因为唐后期五代幕职、州县官中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幕职官,其变化方向是职权和选任管理向州县官靠拢,而不存在州县官的“幕职官化”。用“交汇”“融合”等表述,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这也是本文主要讨论幕职官、较少涉及州县官的原因。 (47)《资治通鉴》卷241,元和十四年三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768页。 (48)[日]日野开三郎撰,索介然译:《五代镇将考》,收入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5卷《五代宋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72页。 (49)《宋本册府元龟》卷632《铨选部·条制四》,后唐同光二年四月条,第2043页。 (50)严耕望:《唐代府州上佐与录事参军》,原刊《清华学报》(新竹)第8卷第1·2期合刊,1970年,收入《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72页。 (51)王溥:《唐会要》卷68《刺史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423页。 (52)元稹撰,周相录校注:《元稹集校注》卷54《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倰)墓志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326页。 (53)闫建飞:《唐末五代宋初藩镇州郡化研究》,北京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第115—122、139—142页。 (54)《五代会要》卷10《刑法杂录》,第160页。 (55)(60)《宋本册府元龟》卷632《铨选部·条制四》,后唐同光二年四月条,第2043,2043页。 (56)(57)(58)《唐会要》卷69《州府及县加减官》,第1451—1453,1453—1454,1448—1454页。 (59)《五代会要》卷20《中外加减官》,第323页。 (61)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前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页。 (62)闫建飞:《唐末五代宋初北方藩镇州郡化研究》,北京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第175—176页。 (63)杨倩描:《从“系省钱物”的演变看宋代国家正常预算的基本模式》,《河北学刊》1988年第4期,第83—84页;陈明光:《从唐朝后期的“省司钱物”到五代的“系省钱物”——五代财政管理体制演变探微》,《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0辑,2014年,第63—79页。 (64)《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四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09-1310页。表2据此整理而来。 (65)严耕望:《唐代府州僚佐考》,原载《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均见《严耕望史学论文集》,第388—395、406—432页。 (66)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第263—274页。 (67)由于材料有限,幕职官员额减少的具体过程不详,目前学界亦缺乏足够研究。 (68)由表2可知,观察使由节度使兼任时,不设副使。唐后期观察使在唐末五代均升为节度使(闫建飞:《从遥领到遥郡:试论宋代遥郡序列的形成》,《国学研究》第38卷,2016年,第127页),单独的观察使府消失,观察使均由节度使兼任,故观察副使消失不见。 (69)(70)《五代会要》卷25《幕府》,第397,396页。 (71)《旧五代史》卷149《职官志》,第2328页。 (72)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28页。 (73)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第46—80、102—137页。六品以下官中拾遗、补阙等常参官、供奉官以及地方官带省衔(如检校员外郎)或供奉官者不必守选。 (74)《旧五代史》卷111《周太祖纪二》,广顺元年二月戊申条,第1711页。 (75)《旧五代史》卷118《周世宗纪五》,显德五年正月戊子条,第1819页。 (76)《五代会要》卷4《举人自代》,第66页。 (77)郑庆寰认为此处“军事判官”当作“军监判官”,其说可从。《体制内外:宋代幕职官形成述论》,第97页注释(18)。 (7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乾德二年七月庚寅条,第129—130页。 (79)将幕职官分为四等最早见于显德五年后周《刑统》,不过每等内的幕职官与乾德二年规定并不相同。显德之制参窦仪撰,吴翊如点校:《宋刑统》卷2《名例律》,“以官当徒除名免官免所居官”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0页。 (80)如太平兴国六年(981)十月宋太宗下诏:“诸道节度州依旧置观察支使一员,资考、俸料并同掌书记。自今吏部除拟,以经学及诸色入仕无出身人充。凡书记、支使不得并置。”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之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311页。 (81)据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附表11《选人七阶名称变化表》略作调整,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687页。 (82)(83)《宋史》卷167《职官志七》,第3975,3976页。 (84)唐代诸曹职掌及运作参严耕望:《唐代府州僚佐考》,《严耕望史学论文集》,第348—381页。 (85)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5《官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898—3907页。 (86)《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之九,第4313页。 (87)南北朝军府、州郡两套系统之情况,参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01—906页。 (88)《隋书》卷77《儒林·刘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2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