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的实践价值 尽管辞书的编纂体现在专家层面,但谚语却是全民性的。谚语辞书与大众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语言文字的应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辞典的编排有利于人们共享辞书资源,共享谚语成果。 谚语义类体系的建构主要是基于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对于古典文化的淘汰速度实在太快,许多民间文学来不及被发现和保存就已濒临亡佚,这其中就包括谚语。虽然谚语的数量庞大,但很多谚语早已不被使用或已经消失,所以,我国多民族谚语的大规模搜集整理就是为了保存文献,为今后的研究搭建一个平台,从而尽可能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华多民族谚语流传的面貌,体现民间谚语搜集、整理、翻译、研究的水平和成果。 目前,在学界还未见科学、公认、公开的谚语语义类体系的构建范本。尽管谚语辞书有不少是根据义类编排和分类的,但各家在分类之后,并未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其体系的科学性,且在成型的体系中,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按照义类划分,功用性目的的直接体现就是解决人们的“词穷”问题。人们在交际中,有些感情、思想是无法用普通的句子表达出来的,再或者一句谚语在某个语境中可以代替许多苍白无力的句子。人们在交际中,随时都有可能使用谚语,个人的记忆水平终究有限,就算对某个谚语烂熟于心,但也无法保证在说话时让它脱口而出。那么,义类体系的效果就是帮助人们进行系统性的“记忆”,人们只需要从中挑选符合口味的谚语即可。这样看来,义类词典与着重进行谚语罗列或是重在解释意义的词典终归不同。其实,谚语本身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是一种十分“亲民”的文化,并没有太多生僻的谚语需要进行专门的意义解释,所以,对于谚语词典的建构不能说义类体系最恰当,但它一定是目前最好的选择,毕竟在给出类名时就已经明晰了一系列谚语的意义,也没有必要将词典做得太过繁复。 在语言教学方面,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也将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要想学好一门外语,不能仅从语言本身出发,同时还要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学等进行学习和了解。谚语通俗易懂且十分地道,而语义体系恰恰是以中华多民族谚语为基本单位的,并且符合学习的规律,所以在学习中国文化时,对外国学生进行谚语的教授可能效果会更好。如果按照义类进行谚语讲授,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谚语的含义,而且更加精进对汉语的学习。 语义系统本身就是学界一项重大的科学研究,但大部分学者都是从词汇入手,目前学界未见有学者进行谚语义类体系的研究。谚语和词汇一样,拥有多重语义、多重感情色彩,但谚语毕竟是短句并不是词,它不仅在使用频率、流传背景和词汇上有所不同,甚至很多少数民族谚语的语法使用也与汉语谚语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样一来,义类体系的构建也为其他语言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打开了大门,除了在语义学方面有借鉴意义外,在文化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甚至方言、少数民族语、古语的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介凡.中华谚语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温端政.谚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4]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谚语集成(上海卷)[M].北京:中国IBSN中心,1999. [5]国光.语义场的结构和类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