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时代的民族团结研究 “互嵌式社会”既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也是新时代民族团结研究的新方向新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民族团结的理论研究也必须回应这样的时代转变。在研究工作中,“互嵌式社会”可视为一种双向的透镜,既可以观察民族团结的微观社会基础,又可以透视宏观的多元体系互相嵌入、联结、互动的关系和过程,深入研究其中的结构性关系有助于达成对于民族团结的新认识。 民族工作的时代特征对民族团结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 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的民族因素已经逐步脱离了原来的空间和社会格局,弥散到了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整体的各个层面。其影响就是,“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40]。郝时远将这种局面称为“广义民族工作”。民族工作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涉及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个方面的总体性任务,对社会发展诸领域和社会治理各方面提出了新时代的全面要求[41]。有学者进一步说明了“广义民族工作”时代的特征:民族工作更加全域化,空间上涉及国家疆域内的各个区域,社会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民族工作更加生活化,民族交往更加微观更加直接,日常生活成为民族互动的主要场域;民族工作更加多样化,居住、就业、求学等公共生活领域的民族因素日益多样化[42]。 “广义民族工作”的现实要求必须走出民族团结研究的传统界限,正视民族因素在全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影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各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不同领域表现出差异化的共同体面貌,在不同层面表现为不同的共同体形式。所以在“互嵌式社会”视野下加强民族团结的建设和研究,需要重视民族因素互嵌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具体问题。 在“互嵌式社会”视野下,民族团结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不同内涵。“互嵌式社会”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体系联结互动的结构和过程,决定了生活于其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各领域多元共生,由此发展出来的民族团结在不同领域也有不同的面貌。在政治方面,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中的民族团结在本质上首先是政治联合,是各民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为着共同的目标而达成的政治联合关系[43]。我国56 个民族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共同团结奋斗,构成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在经济层面,民族团结表现为各民族共同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内部的民族关系,取决于生产发展的持续与平衡问题。研究解决发展过程中民族间的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在社会方面,民族团结的载体是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环境。“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正是要在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等方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实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目标。在文化方面,民族团结表现为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不断增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源。保障各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平等权利,推进民族文化创新转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内容,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助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在情感认同方面,中华民族大团结表现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只有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不断深化,民族团结才能持续巩固发展。所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多元相互嵌入,民族之间共生性不断巩固,共同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便是各民族逐步深化团结于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过程。 在互嵌式社会视野下,民族团结是不同层次人们共同体整合的结晶。民族团结不是个体的结合,主要指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即族际团结,是团体之间的关系。民族作为人的集团具有不同的层次,民族在各个层次共同体中所达成的团结决定了民族团结的程度和面貌。 在微观的社区和村寨,民族团结首先是民族群体之间的社会结合问题,也就是基层的社会共同体如何团结为一体。民族走廊等民族杂居地区在历史上就形成了众多的多民族村寨,城镇化进程加快之后城镇内的多民族社区也不断涌现,这些具体的基层“互嵌式社会”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利资源。 在地域共同体层面,生活在同一经济文化类型区域内的各民族在自然生态、生计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习俗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相似的社会文化纽带和复杂的交往关系,它们将各民族紧紧地团结为地域共同体。这个层面民族团结的纽带包括行政治理、经济交往和人口流动造就出来的各种区域渠道和网络,它们将一定地域内的各民族群体联结到统一的行政体系、市场体系和社会体系当中,并塑造出具有区域共同性的社会文化特征和地域认同。深入研究一定地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的共同性和共享性,充分挖掘历史和现实中各民族之间接触、交往、联系和融合的网络与资源,有助于在地域共同体层面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础。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层面,民族团结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加强族际整合、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实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造就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国家层面加强民族团结,正是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之间这种良好的关系,凝聚各民族成员以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的,“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综合来说,各民族在社区/村寨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同层面相互嵌入,民族群体、支系和整体在不同的社会规模上有机整合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具有稳固的社会基础。从“互嵌式社会”出发,民族团结研究应该顺藤摸瓜地将各个层次的共同体放置在它们所处的大网络中来观察,并将这里的网络作为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互激荡的渠道。这样的研究既不是以大统小,也不是以小见大,而是要将大和小联系起来,将国家的力量同地方的肌体、国家的制度与地方的操作、国家的政策与地方的实践结合起来,为研究新时代“广义民族工作”条件下的民族团结提供新的视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