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周竞红:创新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断的几点认识(3)

http://www.newdu.com 2019-05-2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周竞红 参加讨论

    二、深化制度认知:批驳对民族区域自治的错误认知?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创新, 构建于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完善, 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重要内容, 也是保障各民族实现平等和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构, 一方面, 为继承历史上各民族“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传统社会资源奠定了制度基础;另一方面, 超越历史上民族关系“负面资产”的局限, 使各民族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原则下, 共同团结奋斗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38年在谈到团结中华各族一致对日的各项政策时, 毛泽东就指出:“一方面, 各少数民族应自己团结起来争取实现, 一方面应由政府自动实施, 才能彻底改善国内各族的相互关系, 真正达到团结对外的目的, 怀柔羁縻的老办法是行不通了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超越怀柔羁縻的新办法, 是主权多民族国家政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制度创新, 新办法既可以有力地保证国家统一, 同时又能保障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和团结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断, 特别强调深化统一与自治关系理论认知, 明确指出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苏联模式”论、取消民族区域自治论等错误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非所谓苏联模式, 而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找到的既能保证国家统一, 又能实现各民族当家作主和大团结的新办法。这个新办法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符合国情实际, 在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平等团结方面功效显著。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且在政治上有害,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和根本, 许多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这个源头改变了, 这个根本动摇了。” 统一与自治、民族与区域因素相互交织、相互结合, 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维护国家统一是自治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无从谈起。就中国这样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言, 维护统一必须立足于民族与区域的因素结合而实行自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依存于国家的统一。在国家统一的范畴中, 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性和国家行政体系的完整性及层级, 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 既包含了民族因素, 又包含了区域因素,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实施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要坚定地维护党的统一领导, 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1951年, 在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曾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为在我们国内各民族之间确立一种真正平等和巩固团结的关系。因此, 巩固各民族团结便成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原则。”
    面对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为民族关系稳定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基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的深刻把握, 基于对西方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和国际社会政治格局的理性判断, 以及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实事求是的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认识指明了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方向, 即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