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李曦辉 李正梅:党的十九大重点关照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解读(4)

http://www.newdu.com 2019-05-22 《区域经济评论》(郑州 李曦辉 李正梅 参加讨论

    5.“一带一路”倡议,就是突破民族地区欠发达的短板
    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推开放,是影响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指导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促进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必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由东向西渐次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适时提出打破了长期以来以东路海运为主的贸易模式,不仅联通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也将为有效地连接内陆和沿海地区提供物质条件与政策基础。“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也可称作中国版的全球化,它与现实版全球化模式的根本不同在于地缘政治想象的差异化。秉持西方式的中心—外围、核心—边缘地缘政治想象的全球观,难免会造成国家间矛盾的频繁出现,进而还会形成相互对峙的国家集团,全球市场也只能是支离破碎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从理论上解决了全球市场的割裂问题,将加速民族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动,补齐后进地区现代市场的短板,为人类带来市场规模范围最大化的收益。“一带一路”倡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导下,从倡议到落地推进,也就意味着以边疆为主要地域特征的民族地区将立足于国内外两大市场,从对外开放的最末梢,经济发展的最末端,逐渐走向改革的最前沿阵地,突破发展的短板,成为开发开放的关键枢纽,形成海上和陆上通道齐头并进、东西双向的开放格局,为缩小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使东中西部均衡发展成为可能。
    6.实现民族交流交往,就是充分发展民族地区,让各民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民族融合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现象消亡的本质、社会历史条件及原则的理论。“民族交往交流”一词于2010年被党中央首次正式提出,此后不断发展践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实践,是对马克思民族融合理论的新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重点及发展规律的认识。
    民族交往交流并不是当前社会独有,它是一种历史现象。几千年来,各民族通过不断的交往、教育、融合,最终形成了56个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态势。但是不同于以往历史上以阶级压迫、民族征服为背景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民族工作重点都是以民族平等为前提条件的,是一种新型的民族关系。新时代下,实现民族交往交流明确了民族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民族交往、民族交流与民族发展相伴相生、相辅相成。民族交往是民族交流的前提,民族交流是民族交往的进阶,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只有各民族之间发生了具体的互动、交往和交流,才能促进信息的交换、生产要素的流动,推进民族地区不断地发展。民族发展是民族交往和民族交流的动力,既是手段也是目标,能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奠定物质基础。具体到发展本身,则有两层内涵,其一也即浅层次的内涵即为民族地区本身的发展。以尊重民族差异为基本前提,增加国家认同,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激发各民族现实需要,促进少数民族共享改革成果,实现人民需求和地区发展的统一。其二为民族本身的发展,即通过地区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进少数民族群体整体素质结构的不断改善,咬合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成果,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实现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的同步发展。
    7.实现人力资源向老少边穷地区流动应主要完善与之高度叠加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环境
    伴随着经济转型的持续深入,仅依靠生产要素单纯叠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提升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创新生产要素的使用效果才是当前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而这都是人力资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所以人才是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进和集聚优秀人才,用好并用活各类人才,也成为各地区、各级政府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实现高效发展的动力之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就发展现状而言,有效盘活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活力的关键因素在于高素质人力资本的缺乏。脱贫有意愿却无能力成为大部分贫困地区的普遍现象,而“造血型”脱贫方案难以生效的关键问题也在于缺乏高素质人才。因为老少边穷地区总体发展水平滞后,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创新能力不足,生活条件和创业条件较差,很难形成对人才的吸引力。所以,要实现人力资源向老少边穷地区流动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支持政策,对于到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人才给予优惠政策和经济补助,鼓励并吸引大型企业到老少边穷地区创办企业,搭建人才交流平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