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林甘泉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3)

http://www.newdu.com 2019-05-23 《学术界》2018年第11期 卜宪群 参加讨论

    三、中国史学理论:建设有中国气派的史学理论体系
    林甘泉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也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的一些史学理论认识,对史学理论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唯物史观是最科学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史学理论
    林甘泉曾说:“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愿意多学点西方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弥补自己这方面知识的不足。但我也要说,我仍然信仰唯物史观。因为和其他史学理论比较,我认为还是它最正确。”(49)他从历史研究的三个层次来说明这一理论坚持。他把历史认识分为记述、实证和诠释三个层次。史学从记述、实证到诠释,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入和提高的过程。记述和实证可以复原历史过程的某些表像,但历史的本质、价值和规律只有通过诠释才能得到说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使历史研究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就是因为唯物史观为历史的诠释提供了一个最科学的理论和方法。(50)他多次提出,唯物史观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学说。就唯物史观的这种本质来说,它永远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不会使自己陷入落后于时代的危机。
    (二)中国史学主流问题
    林甘泉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指出,20世纪的上半叶,近代实证史学是中国史学的主流;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史学主流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其中20世纪30至40年代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7年史学,他不同意学术界有人竭力贬低这一时期中国史学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认为这17年史学发展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失误。至于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史学,则充满生机与活力。(51)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能否在中国保持自己的主流地位?林甘泉对此的看法是肯定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主流地位是历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20世纪下半叶之所以成为中国史学的主流,首先是由它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同时,中国国家的性质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流地位提供了根本保证。(52)当然,“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学中指导地位的确立,只能靠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这一理论的科学性,赢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舍此没有别的办法。”(53)
    关于史学理论体系建设,林甘泉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一是对于历史学的性质和特点尽可能求得一个共识。二是“能不能得出结论”不能作为判断人文学科“真”“伪”的标准。只要有学术价值和有利于学术发展的问题,就是“真问题”。只有纯粹玩弄概念、对学术发展毫无价值的文字游戏才是“伪问题”。针对有人把“五朵金花”问题说成是“伪问题”,他认为这是对历史学的性质和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说:“如果没有古代史分期、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的讨论,就没有五六十年代历史学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也没有今天一些断代史和专门史的繁荣局面。”(54)三是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必须与各个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国情相结合。唯物史观要发展,也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他指出:“在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做出理论概括时,我们既不要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也不要套用西方学者基于外国经验材料所得出的结论。应该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的历史实际,做出自己的理论概括。”(55)他觉得今天我们应该是有条件,也有义务,建设一个从中国历史实际出发,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有中国气派的史学理论体系。(56)
    (三)史学认识论问题
    针对学术界把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对立的现象,林甘泉不仅作了批判,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认识。他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是完全一致的、统一的。如果离开了阶级观点,就不可能历史主义地看问题,就会被历史的一些非本质的现象所迷惑,乃至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对马克思主义来说,不存在没有历史主义的阶级观点,也不存在没有阶级观点的历史主义。把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割裂或对立起来,它们就不会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也不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他从农民战争史研究、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了具体说明。(57)
    关于史与论的结合,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不完全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阐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历史学科不但要探索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历史的共性,还要了解各自的个性。在历史研究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原则是完全必要的,可是如果不结合特定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那么这些原理原则就只能是一些抽象的社会学的公式而已。反过来,如果不能通过历史研究使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规律具体化,也就谈不到真正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他对史学界存在的“以论带史”和“论从史出”进行了批判,指出史与论,“二者本就不是相互对立、而且不应该有任何偏废的”。(58)
    关于历史文明遗产的批判继承,他认为,既要看到文明的时代特征,又要看到文明的历史承续性;既要看到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文明,又要看到有些文明对于各个阶级是一视同仁的。历史文明遗产中,除了精华和糟粕外,还有一些属于中间状态的东西。对于历史文明遗产,不能采取“抽象继承”,而是要批判地继承。(5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