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质增速。1979年至2017年,扣除价格因素,湖北民族地区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3%。多年来,湖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产业集群逐渐形成,第三产业长足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力,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民族地区交通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17年末,恩施州公路通车里程比1978年增加1.8万多公里。10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基本实现了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车”。民族地区5个县市通火车,8个县市通高速公路。恩施机场成为国内重要的支线机场。目前,渝利铁路全面通车,宜张高铁积极筹建,建恩高速、宣鹤高速正在加紧建设中,湖北民族地区实现“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铁路”的目标指日可待。 民族乡镇快速发展。湖北先后建立了12个民族乡镇,民族乡镇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6年,全省民族乡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94元,相比10年前,增幅达到234.66%。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事业快速推进。2007年到2017年,全省12个民族乡镇通自来水、公路和互联网的家庭分别增加28323户、32260户和22967户。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转运处理、乡村环境整治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10年来,全省12个民族乡镇共减少贫困户12438 户、贫困人口42506人,贫困发生率比2007年下降15个百分点。九里回族乡、沔城回族镇、铁炉白族乡等乡镇贫困人口数均在千人以下。 关心少数民族干部成长。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选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一州两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州长、县长和民族乡乡长。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完善民族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对民族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委员单位工作机制。省民宗委委员单位由原来的24家充实为33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民族工作部门综合协调、委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 截至2017年,68个省直单位、高校、医院、国企及武汉市、襄阳市等8市对恩施解囊相助,实施项目2000余个,拉动近1000亿元的巨大投入。 2011年,湖北建立了发达市对口支援民族县(市)的帮扶机制,进一步拓展了“616”工程的覆盖范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湖北省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