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二“西域奇术”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74页。 ②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44页。 ③A.C.Moule & Paul Pelliot,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Vol.Ⅰ,pp.509-516提供了143种抄本的列表,London:George Routledge & Sons Limited,1938. ④参见N.M.Penzer,ed.With introduction,notes and appendixes from the Elizabethan translation of John Frampton,The Most Noble and Famous Travels of Marco Polo:Together with the Travels of Nicolò de Conti,London:Adam and Charles Black,1937,pp.xviii-xxxi,以下简称N.M.Penzer,1937; Aldo Ricci,tr.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index by Sir E.Denison Ross from the text of L.F.Benedetto,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London:G.Routledge & Sons,1931,pp.x -xi,以下简称Aldo Ricci 1931; A.C.Moule & Paul Pelliot,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pp.x-xi。 ⑤关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的版本系统,参见任荣康:《〈马可·波罗行记〉版本史简述》,《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五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19—245页;李鸣飞:《〈马可·波罗游记〉海路部分译注(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十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86-411页。 ⑥A.C.Moule & Paul Pelliot,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Vol.Ⅰ,p.54. ⑦原译者注:忽必烈实际于1260年5月5日即位,时年45岁,其前任死于1259年8月11日。参见A.C.Moule & Paul Pelliot,1938,Vol.Ⅰ,p.193。 ⑧英译文原文用well一词表示忽必烈已经有85岁,但来自L本的英译about一词意为“大约”,与well文意矛盾。译者为完全反映版本信息,故采取直译。本段内容由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带领的《马可·波罗游记》读书班成员于月译为中文。 ⑨英译者注:关于日期与年龄的差异似乎只是简单笔误。FB:自他开始统治已有40年,但在后来的计算中则仍按照42年计算。FA,LT,V,VA:1288.更为有趣的是FD(B.p.lx)本:jusques a ore mccc et viii de crist(直到1308年的今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FG本写于1308年或更早。参见A.C.Moule & Paul Pelliot,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Vol.Ⅰ,p.193。 ⑩参见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2001年,第184页;Henry Yule,trans.& ed.with notes,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third edition,revised throughout in the light of recent discoveries by Henri Cordier,Vol.Ⅰ,London,John Murray,1903,p.334,以下简称Henry Yule,1903; A.C.Moule & Paul Pelliot 1938,Vol.Ⅰ,p.193; Paul Peliiot,Notes on Marco Polo,Paris:Imprimerie nationale Librairie Adrien-Maison-neuve,1959,p.566。 (11)《元史》卷四《世祖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3页。 (12)Henry Yule,1903,Vol.1,p.334. (13)(21)参见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第184页。 (14)参见Paul Pelliot,Notes on Marco Polo,pp.566-567。 (15)《元史》卷一一九《霸都鲁传》,第2942页。 (16)参见《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太保刘文正公》,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12页。 (17)参见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蒙哥合罕纪》记载这次忽里勒台在蒙古地区中部的豁儿豁纳黑主不儿,并将其置于1255年初(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65—266页)。但《元史》卷三《宪宗纪》则记载于“六年丙辰春”(第49页)。此处从《元史》。关于这里记载的差异将在后面继续讨论。 (18)参见《史集》第二卷《忽必烈合罕纪》,第288页。 (19)(20)参见《元史》卷四《世祖一》,第58—60、57页。 (22)参见张帆:《元朝皇帝的“本命日”——兼论中国古代“本命日”禁忌的源流》,《元史论丛》第12辑,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7页。 (23)《元史》卷三《宪宗纪》,第44页。 (24)(25)《元史》卷四《世祖一》,第57页。 (26)这一解释受益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艾鹜德(Atwood Christopher)教授的提醒,在此表示感谢。 (27)此句亦见于R本,参见马可·波罗:《世界の记——〈東方兄聞錄〉对校譯》,高田英樹译,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3年。陈开俊等译本虽然来自R本系列,但并无此句,因其来自美国科姆罗夫的通俗译本之故。参见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曼纽尔·科姆罗夫英译,陈开俊等译,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81页。 (28)N.M.Penzer,1937,p.xxviii. (29)(30)(32)A.C.Moule & Paul Pelliot,1938,Vol.Ⅰ,p.54,p.54,p.193. (31)《元史》卷17《世祖十四》,第376页。 (33)Paul Pelliot,Notes on Marco Polo,Vol.1,p.566. (34)《史集》第二卷《忽必烈合罕纪》,第357页。 (35)蔡美彪:《试论马可·波罗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第178—180页。 (36)剌失德丁:《成吉思汗的继承者》,波义耳英译,周良霄汉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37)-DīnTabīb; tr.by W.M.Thackston:Rashiduddins Fazlullah's Jami'u't-(Compendium of chronicles):a History of the Mongol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Dept.of Near Easter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1999.以下简称Thackston英译本。 (38)1965(Rashīd al-Dīn Fazl Allāh Hamadānī,matn ‘alī va intiqādī bisa'ī va ihtimām-i‘A ‘A ‘AlīZādah,Jami'al-Tavarīkh,Masku),以下简称苏联集校波斯文本。 (39)994/1373(Rashīd al-Dīn Fazl Allāh Hamadānī,bah tashīh va tahshīyah-i Muhammad Rawshan-Mustfā Musavī,Jami'al-Tavarīkh,jalad-iavval,chāpkhānah-i katībah,chāp-i avval,1994/1373)以下简称若山集校本。 (40)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去世时66岁,对此周清澍已有过详细考证,见氏著:《成吉思汗生年考》,《内蒙古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第23—31页。 (41)(46)(48)《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143、272、339页。 (42)若山集校本第359页。S本叶76b。A本没有此句。 (43)参见Thackston英译本,p.174。 (44)参见周清澍:《成吉思汗生年考》,第27页。周清澍的考证毫无问题,但此处因汉译本《史集》的讹误而认为“这显然是和他再前一阶段(1167-1194)所称:‘到最后之一年成吉思汗四十一岁’是自相矛盾的”,其实此处原文为49岁,与前一阶段的记载并不矛盾。 (45)《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339页。实际上成吉思汗享年66岁。 (47)实际上是每31年相差一年,故拉施德丁在这里用了“相差约一年”。 (49)(50)《史集》第二卷,第73、243页。 (51)《元史》卷3《宪宗纪》,第44页。 (52)(56)《史集》第二卷,第268、295页。 (53)《史集》第二卷,第270页。汉译本做牛年,若山集校本第853页、Thackston英译本,S本,A本均做蛇年()(mughā yīl)。汉译本也注明“波伊勒英译本第228页作蛇年,相当于公元1257年”。 (54)《史集》第二卷,第270页。“死于他登上帝位之后的第8年”一句,S本、A本、若山集校本均做“第8年”,第853页;Thackston英译本做“第7年”。“52岁”的信息见于B本,不见于S本和A本。 (55)《元史》卷3《宪宗纪》,第54页。 (57)(61)《史集》第二卷,第357、73页。 (58)《元史》卷4《世祖一》,第57页。 (59)若山集校本第853页。 (60)(62)《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272、272页。 (63)Aldo Ricci,1931,p.103. (64)(66)(68)(69)(70)A.C.Moule & Paul Pelliot,1938,Vol.Ⅰ,p.220,p.222,p.255,p.281,p.192. (65)《元史》卷4《世祖一》,第57页。 (67)Paul Pelliot,Notes on Marco Polo,Vol.1,p.566. (71)参见刘迎胜:《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07—112页。除此之外,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主持的《马可·波罗游记》读书班成员于月提供了其他把阿里不哥看作忽必烈之前一位大汗的波斯文史料,因其观点尚未发表,此不详述。 (72)亨利·考狄认为是波斯语中的番红花,何高济则认为是波斯语的黄丹,见鄂多立克:《鄂多立克东游录》,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4页。 (73)安德烈欧塞于2015年9月24日在北京大学中古史报告厅的讲座《大汗宫廷中的欧洲旅行家、传教士、艺术家:普朗嘉宾、鲁布鲁克、马可·波罗、鄂多立克(European travellers,missionaries and artists at the court of the Great Khan:John of Plan di Carpine,William of Rubruck,Marco Polo,Odoric of Pordenone)》中提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