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寺坊的整合:重塑共同体精神 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的过程。对共同体的分化而言,积极有效的整合可以提升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与外部社会保持或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倘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分化问题进行协调整合,势必会带来一定的矛盾或冲突。通过以上关于W村寺坊分化的分析,我们发现寺坊在以“村转居”为主要形式的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诸方面的“共同体困境”。这种困境的形成表面上是“村转居”直接导致的结果,事实上隐含着在现代化的时代洪流中,传统村落社区的结构已然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情形。不论是村落社区还是寺坊,在拆“村”建“居”的外力推动作用下,原有的村落秩序和寺坊秩序首先受到了影响。在寺坊层面,自然的宗教生活共同体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原来能够凝聚坊民之间关系的传统寺坊规范面临着新环境的挑战,坊民的生活也产生了一些个体化倾向。诚然,新建的村民安置小区,为坊民们提供了再次重组的空间和机会,人们不可能很快就抛弃对传统的归属感,人作为一种情感性动物,寻求精神方面的心理安慰是面对现实生活冲击的一剂良药。当人们的日常生活得以安定以后,坊民们又开始在新的生活空间里寻求曾经的集体认同和信任关系。众所周知,现代与传统的鸿沟一旦建立,回到过去并不现实,虽然精神层面的内容不会因为短暂的离散而消失,但集体认同与共同体精神需要逐渐恢复和重塑。寺坊整合是寺坊分化的必然要求,寺坊分化主要体现在坊民的个体化倾向与寺坊组织规范的弱化等方面。在经历分化的同时,坊民对于寺坊的重组也充满期待,这种期待体现在坊民并没有继续在传统解体的社区中迷失,而是主动参与到寺坊重建中,这种“自觉”为寺坊整合提供了推动力。那么寺坊整合的重点并不是为坊民提供健全的生活设施和优美的居住环境等物质资料方面,而是为坊民建立新的互助互信关系,提供信仰和心灵方面的归属感和满足感。在寺坊内部建立起以共同信仰为纽带的群体关系,同时与寺坊周围的社群形成一种和谐共栖的生活关系,重塑内外团结和谐的“共同体精神”。基于此,寺坊整合分为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两个方面。 (一)内部整合 1.寺坊成员的多元融合。在“村转居”安置小区中,除了原来的回族家庭外,又加入了新的回族家庭,寺坊所在地域范围内的回族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如前所述,回族寺坊具有内部的教派认同,新搬入的寺坊成员从自己原来的寺坊中离散出来,在进入新的寺坊时要面对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能否忽略自我认同的教派与所处寺坊教派之间的差异;二是新的寺坊能否接纳新坊民。因此,需要新成员与寺坊之间共同认同和接纳才能实现整合。在这样的情况下,W寺坊主动接纳了新来的成员,并且通过清真寺阿訇的演讲来对新成员表示欢迎。W寺坊的态度是积极开放的,作为寺坊中唯一具有宗教话语权的阿訇,首先将寺坊的教派意识逐渐淡化,用“乡里乡亲”的邻里关系来消弭新成员的教派顾虑,同时新成员也采用积极的态度融入其中,积极参与寺坊的活动。这样一来,寺坊及其成员结构从以前的单一教派寺坊逐渐发展为多元教派融合的寺坊。 2.寺坊管理组织的重组。寺坊在组织管理方面的部分弱化,反映的是坊民个体化与集体化之间的分化,传统的寺坊权威无法在寺坊事务中继续发挥作用,寺管会作为寺坊管理组织,必须通过重组来实现对寺坊的有效管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传统的寺坊权威,总是与他们在寺坊内长久以来建立的家族威望和社会资本有关,而且“在位”时间较长,在处理寺坊事务问题上往往会表现出“独断专行”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随着人们社会流动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寺坊成员积累了大量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在这个意义上,这些成员与“学董”之间的博弈便会凸显,其权威地位遭到弱化。当清真寺面临拆迁和重建时,传统的乡老集团无法为寺坊提供足够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寺管会也就随之解体,不得不重组。这种看似“功利”而“现实”的情景,在坊民们看来并非坏事,人们转变传统的权威生成方式,通过共同参与协商来选出为大家办事的“学董”群体,寺坊内一些热心寺坊事务的企业老板和地产商人便成了新的寺管会成员。这样一来,清真寺得以顺利重建,众多坊民的个体意见也通过这件事而得到了一种“集体表达”,新任“学董”的权威和声望也因此而得到了树立和巩固。寺坊管理组织从较为单一的以家族为主体的权力结构向坊民共同参与选举的权力结构变迁,正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以民主化为制度取向的客观要求。 (二)外部整合 这里所谈的寺坊外部整合,并不是指寺坊外部空间范围的确定,而是指寺坊同整个社区的关系乃至与外部社会环境的整合。前文提及寺坊的地理边界是模糊的,其文化边界才是核心,这就使其以相对独立的形态存在于村落社区之中。但是寺坊是寓于村落中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文化特征的精神生活共同体,“村转居”虽然改变了人们的家庭居住空间,但并没有打破以前回汉共居的居住形式。寺坊依然属于新社区的一部分,回汉之间在此前的村落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所建立的互帮互助、理解尊重的共生关系依然存在于人们心中,新社区的重建激发了人们的这种“共同意识”。寺坊开始积极参与到新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活动中,村委会也主动同寺坊进行有效的沟通,希望借助寺坊的作用来搭建居民和谐共处的平台。比如W清真寺将一部分寺房提供给社区,用来建设社区图书室,图书室有专人管理且按时开放,居民都可以去借阅;社区也会在清真寺安排一些消防安全、健康卫生等知识的宣传讲座,这极大地增加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交往。寺坊能够积极有效地与社区沟通并主动配合社区开展工作,体现了其发展观念的变迁。寺坊不再仅仅是一个内部的共同体,而是与社区所有居民共同构成了一个共生共栖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除了坊民的信仰认同意识外,外部整合加强了坊民的“社区共同体”意识。面对更加开放的社区社会环境,在进行内部整合的同时,外部整合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寺坊的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是寺坊价值观念变迁与共同体精神重塑的集中体现。在寺坊层面,坊民们在重建寺坊的过程中转变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整合了新老坊民的民族文化认同,坊民们的教派意识逐渐淡化,更加注重信仰生活中的共性,构建了一个异质多元的寺坊共同体;在社区层面,寺坊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同样转变了传统的发展观念,开始积极投入到社区公共事务中,希望通过有效的社区参与来增强人们的社区共同体认同。这样一来,寺坊和社区试图重塑的便是一个回汉共生共栖、互助互惠的和谐生活共同体,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