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关系可以称之为“功能论”,代表了对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系的一种新认识。与前两种关系判断显著不同的是,这种认识首先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两者区分开来,主张两者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果链条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条件,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则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两者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果链条中分别承担了条件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功能。民族互嵌一方面提供前提条件,一方面提供中介环节,使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果链条获得了更完备的理论解释,也为相关实践工作提供了方向与路径指引。(见图 3) “形式论”将民族互嵌视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形式,“条件论”将民族互嵌视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推进条件,“功能论”认为民族互嵌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果链条中承担了条件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功能。以上三种关于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系的论点,尽管在视角和结论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其中无疑都包含了合理的认识。通过对这些理论认识的结合,将逻辑分析与功能分析结合起来,将能获得对两者关系更清晰、更客观、更全面的判定。 参考文献: [1] 杨须爱.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在新中国的发展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的思想轨迹[J].民族研究, 2016(1) : 1-13. [2] 杨鹍飞.居住空间与民族关系再造: 民族互嵌型社区的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 : 47-58. [3] 王希恩.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J].学术界, 2016(4) : 33-44. [4] 郝亚明.西方群际接触理论研究及启示[J].民族研究, 2015(3) :13-24. [5] 郝亚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 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4) : 22-28. [6] 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林荣远,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459-483. [7] Nick Buck.Identifying Neighborhood Effects on Social Exclusion[J].Urban Studies, 2001,38(12) : 2251-2275. [8] 郝亚明.城市与移民: 西方族际居住隔离研究述论[J].民族研究,2012(6) : 12-24. [9] R Park. Human Ecology[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6,42(1) : 1-15 . [10] 刘斐,田野,符晓波.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要点解读: 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EB/OL]. (2014-05-31) [2019-04-20].http://newseastdaycom/c/20140531/u1a8120075html. [11] Deutsch M,Collins M E. Interracial Housing: A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of A Social Experiment [M]. Minneapolis,M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51. [12] 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71. [1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4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