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见证“周礼在鲁”的鲁故城(3)

http://www.newdu.com 2019-06-2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清俐 参加讨论

    布局契合周礼建制
    鲁故城一直被学界视为研究先秦城市的典型代表。随着老农业局遗址、孔府西苑遗址、鲁故城东北角遗址、望父台墓地等鲁故城相关居址与墓葬群的勘探及发掘,鲁故城的功能布局形态受到更多关注。鲁故城平面布局显示,以宫城和中轴线为核心,周人贵族夯土居住区位于城东南,望父台鲁国邦墓居于城中北,斗鸡台等国人居址、手工业作坊址、墓地分处城西、北和城外。中间由道路和水系进行分割和连通。
    刘绪考察鲁故城结构特点时提出,鲁故城和其他周代城址有一定时代共性。鲁城的形制,和目前所见大多数西周城址相似,几乎都是横长方形,如西周燕都、周原的凤雏城、洛阳西周城,这种形制可能是西周城的通制。同时,鲁城的手工业作坊的位置设在郭城内西北部或北部,与洛阳东周王城、秦都雍城和郑韩故城等城址类似。尽管不算普遍,似乎初显了“后市”的苗头。
    在韩辉看来,鲁故城有着明显的布局理念与统一的规划,宫殿区、贵族居住区、祭祀区、相对集中的墓葬区和手工业区,空间分化明显。《周礼·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鲁国故城考古资料揭示的布局表现出契合周礼的建制。
    鲁都城的营建过程也是鲁文化逐渐形成的反映。韩辉告诉记者,从鲁城不同时期的遗存分布来看,周人与殷商遗民或夷人聚族而居、聚族而葬,共同构成聚落群组,为鲁故城都城的早期形态。到了西周晚期,开始规划营建城墙、城门、道路,居住址面积扩大,突破了原先的聚落布局,由实用性向礼制性功能转变。春秋晚期,周公庙宫城修筑后,鲁故城进入成熟的都城形态,在两城制的基础上,礼仪性建筑南东门及阙台、宫城,与城南部的舞雩台或构成了鲁城的中轴线。春秋晚期,整个鲁故城形成了内外两重城圈,宫城居中,贵族宅邸围绕,以中为尊,“仕者近宫,耕者近门”的布局,为都城“礼”制规划的典范,影响后世。
    刘延常分析认为,分封于西周初年的鲁国国君爵位为最高一级的“公”,鲁国享有祭祀文王、郊外祭天和用天子礼乐等权利,并分得众多典籍、器物,鲁故城及其他地点出土的青铜器也证明了鲁国使用周王室职官命名系统。鲁国首位封侯周公因创制礼乐而为后世推崇,鲁国积极推行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逐渐奠定了其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到春秋晚期,鲁国因继承了众多周礼而成为了周文化在东方的代表,有“尤秉周礼”“季札观礼”“周礼尽在鲁矣”等记载。因此可以说,周文化的东渐形成了鲁文化,礼乐文明扎根鲁故城,乃至为此后孔子儒家学说的创立提供了内在基础。
    记者 张清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