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操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它的发现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为我们研究曹魏时期的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曹操推行的薄葬制,在中国丧葬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曹操墓的发现为我们重新认识曹操本人,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提供了重要证据。 关键词:曹操墓;新发现;薄葬;新认识;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潘伟斌,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河南郑州450000),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河南三国文化研究会理事,安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安阳曹操高陵考古队队长,主要从事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和田野考古研究。 2009年12月27日,考古发现曹操墓的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其所产生的巨大轰动和影响,不敢说后无来者,但肯定是前无古人,社会的参与和热议、讨论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世上罕见,这种现象曾被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曹操墓的发现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和影响?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深思。时间转瞬间已经过去十年,这些年来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又有什么新发现?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和亲历者,笔者将对此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总结。 一、曹操墓考古发现的学术意义 曹操墓的考古发现之所以会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巨大的影响,与曹操本人的知名度和历史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更与它在学术中的重要地位分不开。其在学术方面的意义主要如下。 一是薄葬制度的验证。历史上不乏提倡薄葬制者,但是,第一个真正实现薄葬制者当属曹操。曹魏时期实行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薄葬制度,“不封不树”是这一时期墓葬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不封不树,就是在地表上没有封土,陵墓前不树碑,这也是后来产生墓志的原因。因此,这一时期的墓葬不仅在地表上未留下任何标记,更没有墓志等记述墓主人以及纪年等文字性的东西,这就为判断墓主人身份造成了很大困难。薄葬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不随葬金银珠玉,随葬品皆以陶质明器为主。这两项均被后来的西晋所继承,双方有很多共同点,因此,仅从随葬品的器形上来判断,两者很难区分。 二是对曹魏时期文物特征的辨别。曹魏王朝介于汉晋两大统一王朝之间,相较于其前的东汉和后来的西晋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其所创造的具有本朝时代的文化特征被后来一统天下的西晋所淹没,显得不那么突出,其随葬品既有东汉时期的某些特征,又兼具西晋王朝的文化特征,学术界很难对它们进行准确辨识,将它们从汉晋文物中区别出来。因此,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曹魏时期的文物特征缺乏认识。 一直以来,由于考古界大多偏向于保守,在没有完全了解曹魏时期文物特征的情况下,为了保险起见,往往都会对它们作简单化处理,要么将之向上归类于东汉,要么向下归并于西晋。这也是为什么在曹操墓发现之前,曹魏时期的墓葬很少被发现的主要原因。现在回想起来,过去考古界并不是没有发现曹魏墓,而是不敢确认。其中,最典型的事例便是洛阳地区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墓,其所属年代曾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长期争论,有人认为其是曹魏墓,也有人坚持认为应该是西晋墓,双方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如果不是曹操墓的考古发现,这个争议有可能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由于曹操墓内出土有指明墓主人身份的石牌,墓主身份明确,时代清晰。因此,曹操墓所反映的丧葬习俗、墓葬形制及其出土文物特征成为了判断这一时期墓葬和出土文物的标准器物。其后,洛阳出土的朱村曹魏大墓等一系列发现,以及正始八年墓年代的最终确认,都与这次曹操墓发现有很大关系。 由于以上原因,在曹操墓发现之前,曹魏时期的墓葬虽然在国内时有发现,却鲜有确认者。因此,关于曹魏时期的考古发现,在大学的考古教科书上一直是一个空白。故曹操墓的发现具有填补考古教科书的作用,其学术意义可见一斑。曹操墓的发现不仅证实了上述薄葬制度的真实存在,同时,也揭示出来一个事实,那就是许多原本认为是西晋时期所产生的文物特征,其实是曹魏一代所创造的文化特征,是西晋对曹魏的继承,从而纠正了学术界的一个误区,这也是曹操墓发现的重要学术价值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