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再论曹操墓(5)

http://www.newdu.com 2019-06-26 《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 潘伟斌 参加讨论

    四、曹魏葬制的演变轨迹
    1973 年夏,亳州市博物馆对分布在亳州市南郊的曹操家祖茔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几座墓葬,其中,董园一号墓被认定为是曹操父亲曹
    嵩墓葬,董园二号墓则被认为是其祖父曹腾的墓葬。发现这两座墓葬均坐西向东,而且,曹嵩墓位于曹腾墓的北面略微向前突出一些。这种墓葬方向和布局与高陵中的一号墓、二号墓完全一致,为我们认识西高穴曹操高陵中的这两座墓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曹腾与曹嵩为父子关系,对照高陵内的一号墓和二号墓,本人认为他们也应该是父子关系。因此笔者推测一号墓极有可能是曹操长子曹昂的衣冠冢。由于一号墓被盗严重,结构已经不完整,仅出土一把铁刀,与曹操陵墓内出土的铁刀完全一样,故本人认为是一座衣冠冢。
    从亳州祖茔中曹腾和曹嵩墓坐西向东来看,这种方向安排应该是曹操家族的传统习俗,是曹氏家族的祖制。曹操的陵墓也是坐西向东,说明至曹操去世时仍然在沿用着其家族的旧有习俗。洛阳曹休墓和西朱村那座尚未发掘的大墓(本人推测其可能是曹丕的首阳陵)也都是坐西向东来看,由于这二人去世时,魏朝已经取代了汉朝,这种丧葬制度已经从祖制上升到了国家制度,至少到了魏明帝中早期时,仍然严格遵守着这一制度。
    洛阳西朱村那座已经被发掘了的曹魏大墓其坐东向西,根据种种迹象分析,本人推测应该是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如果此推论成立的话,那么,至迟到了魏明帝曹睿去世时,墓葬的方向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坐西向东改为了坐东向西。
    因此,曹操墓的发掘,结合后来的曹休墓和西朱村曹魏大墓,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曹魏丧葬制度的演化轨迹,让人们看到其从曹氏祖制发展到国制的全过程,为今后对曹魏一代不同时期墓葬的判断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
    五、曹操墓的发现对曹操真实形象的还原
    在传统文学作品和戏曲中,曹操多以白脸奸贼的形象示人,极力表现出他阴险毒辣、性格狡诈、上欺天子、下压群臣,是文学史上典型的反面人物。比如《三国演义》中描述他担心死后遭仇人报复,下令为自己设疑冢七十二座,用来欺瞒天下人。这一传说历经千年,传说甚广,为天下人所知,让一些人对这一传说深信不疑。由于这个原因,在曹操墓发现的消息公布后,立即引起了许多社会人士的质疑。关于曹操的形象和品德问题,曾经引起过史学界和文学界的极大争执,否则也就不会有后来郭沫若先生为曹操翻案这件事的发生。那么,真实的曹操到底是不是这样一个人物呢?
    事实上,根据史料记载,曹操早在建安二十三年就为自己预制寿陵,并在《终令》中明确记载了陵墓的位置。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个记载的准确性,根本不存在七十二疑冢这种现象。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高陵的位置都是非常明确的。比如考古发掘证明此墓早在晋代时就已经被盗掘过,如果其位置不明确,就不可能发生这件事。再如,根据《全唐文》卷十记载,贞观十九年(645 年),唐太宗就曾经前往高陵祭奠,并亲自撰写了一篇《祭魏太祖文》,对曹操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成书于唐朝中期的《元和郡县图志》相州邺县条中也明确记载道:“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北宋,并成为北宋政府法定的保护对象。《宋史》卷一百五“先代陵庙及录名臣后”载有宋太祖登基当年(960年)曾下诏对前代贤君的陵墓进行保护,该诏令曰:“前代帝王陵寢,忠臣贤士邱垄,或樵采不禁,风雨不芘。宜以郡国置戸以守,堕毁者修葺之……。或陵墓虽存,不禁樵采。其太昊、炎帝、黄帝、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武王、汉高帝、光武、唐高祖、太宗,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商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宣帝、魏太祖……,各置三户,岁一享以太牢……。”将曹操列为圣贤明君,对其墓加以保护。
    此外,《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五十六“前代帝王置守陵户祭享禁樵采诏”亦载有乾德四年(966年)十月癸酉日,宋太祖再次下诏曰:“自古帝王,受天眷命。功侔造化,道庇生民。咸载简编,宜崇典礼。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牷。或陵寝虽存,不禁樵采。朕顺考古道,咸秩无文。方怀景慕之心,敢怠寅恭之意。其太皞葬宛邱,炎帝葬长沙,黄帝葬乔山,颛顼葬临河……魏太祖葬于邺……,已上一十帝。各置守陵三户。每岁一享。”再次将曹操的高陵列为保护对象。
    目前所发现的曹操高陵,正好位于邺城和西门豹祠正西,距离邺城故址15公里左右,无论方向还是距离,都与《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记载的完全相符。对于传说中的曹操采取秘葬的问题,更是无稽之谈。关于曹操的葬礼是如何举行的,当时的情景如何,曹植在为其父亲所写的《诔文》中都进行了详尽描写。这就彻底排除了传说中曹操当初采用秘葬并为自己建造七十二疑冢的可能性。因此,高陵的发掘,彻底解决了这一颇有争议的学术疑难课题。这件事也证明了曹操是位光明磊落之人,并非如有的传说那样是心理阴暗之人。
    在曹操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一直崇信事死如事生这一观念,因此,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们为了在阴间继续享乐,多选择厚葬,即使国家陷入动荡,经济十分凋敝,在为自己修建陵墓时也绝不吝惜,浪费大量财富。历史上也不乏倡导薄葬的皇帝,比如汉文帝也曾要求对自己进行薄葬,此举受到历代儒家学者的推崇。据《汉书·文帝纪》记载:“(后元)七年(公元前157 年)夏,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霸陵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归夫以下至少使。’令中尉亚夫为车骑将军,属国悍为将屯将军,郎中令张武为复土将军,发近县卒万六千人,发内史卒万五千人,臧郭、穿、复土属将军武。”遗诏中所说的“郭”,通椁字,即棺椁之意;“穿”为开凿之意;“复土”为埋葬起坟的意思。文帝号称节俭,主张薄葬,葬霸陵时尚动用三万余人,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按照上述史书记载,文帝的霸陵因其山,地面上不起坟,动用这么多人为其复土,说明其地宫规模更大。尽管其在遗诏中要求节俭,但是,事实上却非如此,据《晋书·索琳传》记载,此墓葬早在西晋时就已经盗掘,发现有大量珍宝等陪葬品。而曹操敢于打破这一传统,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薄葬制,具有很大的政治勇气和胆识。不仅说明他本质上是一个无神论者,根本不相信真有来世,而且,证明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一个十分节俭、体恤老百姓疾苦、非常现实的统治者。不封不树,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好用于国家建设和统一全国的战争,这应该是他一生的追求。关于这一点,和史料中记载的完全一致。
    他在《遗令》中要求“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这在考古发现中得到了充分验证。高陵出土的文物多为陶质明器,证明他并不是虚言。这一点证明了曹操是一个言行一致的政治家,这应该是他能够取信于人,迅速崛起,并成就一番伟业,平定各地割据势力,挽救东汉大厦于将倾的关键因素。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话来评价他:“帝(魏武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对曹操的历史功绩进行了充分肯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曹操本人应该具有较高的道德操守和人格魅力,仅靠一时的欺诈、奸猾,是不可能聚拢那么多优秀人才,紧紧团结在他的身边,并帮助他成就这一番丰功伟业的。
    综上所述,曹操墓的考古发现,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与传统认识完全不同的曹操,还原了历史上那个真实的曹操,彻底纠正了历史上对曹操形象的歪曲和学术界对他的传统认识,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一个更加丰满、有血有肉的真实曹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