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构主义考古学研究方法,属于解释考古遗存的方法论,强调对共时性和整体性的把握。本文介绍了结构主义基本内容,并通过姜寨聚落、大南沟墓地、毛庆沟墓地的案例说明结构主义在重构古代人群社会组织和认知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结构主义;方法论;社会组织;认知 作者:陈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结构主义考古学研究方法属于解释考古遗存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以整体观[1]为基础,准确客观地观察所有遗存现象,建立遗存之间一系列对立、相关、类似等关系,进而对社会关系进行探索。研究关注点在于确立事物的“矛盾”[2],主要手段在于分类,最终的目的在于揭示考古遗存体现的认知体系。 人们常常依赖同样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可能很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属于“矛盾结构”的共同特性,矛盾的内容远不如矛盾本身的存在重要[3]。结构主义者的任务在于从现实中甄别和分离出具有战略意义的矛盾层次,也就是可以用模式表示的层次,无论模式的性质如何[4]。为了描述和解释某一组现象,可以出于不同理由构想出许多模式,这些模式各个不同,但是最优秀的模式永远是那个真实的模式,即那个不仅是最简单的,而且能够满足以下双重条件的模式:只利用被考察的现象,同时又能够说明全部现象[5]。研究的分类逻辑不可能预先设定,对具体遗存现象的分类和对矛盾关系的逻辑阐释是研究的两个步骤。 一、结构主义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轫于语言学的结构主义,很快发展到人类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1968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指出:“不能把它作为一种学说或哲学看待,结构主义主要地乃是一种方法,有为这个术语所包含的技术性、强制性、智慧上的诚实性以及在逐步的接近过程中取得进步的意思。”[6]因此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具有广泛性和可复制性。 结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结构”。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研究了原始社会的图腾制度、亲属制度、神话逻辑、艺术分类、思维模式和社会关系的结构。他认为:“所谓的‘结构’是要素和要素间关系的总和,这种关系在一系列的变形过程中保持着不变的特性[7]。”当分类意向似乎上升到最广泛的一般性和最极端的抽象性时,尽管千差万别也不能阻碍其运用一种图式,按此图式,现实将经历系列逐步的精细化过程,其最终项,按照这一方法的一般概念,可表示为一种单纯的二项对立,同一操作可在其他平面上重复[8]。列维·斯特劳斯善于透过混杂的现象找到事物最基本分类模式,通过多种模式体系确立“结构”。 皮亚杰说:“这个结构主义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就是要到‘具体’社会关系的背后,去寻找出能通过对抽象模式作有演绎作用的构造才能得到的、‘无意识’的基础结构来。由是产生了一种肯定是共时性的观点。”[9]皮亚杰总结结构主义学派的共同特点有二:第一是认为一个研究领域里要找出能够不向外面寻求解释说明的规律,能够建立起自己说明自己的结构来;第二是实际找出来的结构要能够形式化,作为公式而作演绎应用。于是他指出结构有三个要素:整体性、具有转换规律或法则、自身调整性;所以结构就是由具有整体性的若干转换规律组成的一个有自身调整性质的图式体系[10]。因此,共时性和整体性是结构研究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结构研究要求各类现象的分类与分布都与整体相关,也就是说任何在某一点上被观察到的现象都与它所在的整个情境相联系,任何一个模式都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这个条件并不影响模式的性质[11]。 二、结构主义视域下的“两合组织” 列维·斯特劳斯指出:“‘两合组织’[12]这一术语迄今指的是一种经常见于美洲、亚洲和大洋洲的社会类型,其特点为社会共同体———无论它们是部落、氏族或村落———分为两个偶族,其各自的成员之间有着从最亲密的合作至暗中敌视的各种关系,而通常都兼有这两种行为类型。”[13]两合组织的村落有径分结构和同心结构两种基本类型[14],很多情况下两种类型并存,甚至存在着用此类型体现彼类型的倾向[15]。两合组织这一类呈现表面对称性的社会结构当比二分布局更为复杂,二元现象的表面形式,最好把它视为一些真实性质不同于二元现象,而且更复杂的结构的表面畸变[16]。 两合组织为结构主义考古学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利奇在1973年就提出考古学将从功能主义转向结构主义[17]。对于考古学研究而言,物质文化并不代表社会关系,但对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观察社会关系的方法[18]。考古学家通过对房屋居址等遗迹的空间分布以及墓葬中人骨和随葬品的组合方式等等的物质遗存进行分类研究,才能揭示古人的分类思想,并进行结构主义的解释[19]。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的居址和墓地,其布局与环境与生存技术,家庭与亲属组织,阶级、宗教群体和族群,专门化,价值与取向、宇宙观等相关[20]。可以认为,结构主义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从文化的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层面的研究路径。 虽然结构主义理论方法对重构古代人群社会组织有一定的优势,但使用起来无疑是有难度的,结构主义方法至今在考古研究中并未得到广泛采用。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有一些书籍和文章对国外结构主义考古学研究做了概述[21]。但自80年代开始就有国内学者依据结构人类学理论方法,就中国的居址和墓地资料进行社会组织和认知领域的尝试与探索[2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