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制教育管理权 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殖民当局对东北原有的教育设施进行了彻底的破坏。关东军司令部下令所有的学校一律停办并关闭了各级各类学校,对爱国师生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加强了对教育权的控制。一方面无论是 1932年3月建立的民政部问教司和 1932年7月由“文教司”升格的文教部,还是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机关,都在日本侵略者的开展和操纵下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长官均由日本人指派和按插,并利用汉奸执政。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还直接插手到伪满洲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中,伪文部的权利几乎完全控制在总务司司长日本人手中。在伪满洲各省及其以下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包括学校中,虽然正职大都由中国人担任,但实际权利都被身为副职的日本人所掌握,一切听从日本人的安排。据1933年出版的《满洲国教育关系职员录》载,当时伪文教部150名官员中,日本人有70人,占46.7%,而且在总务司、学务司的一些要职中,日本人均占50%以上。如督学室共有督学官3人,其中2人是日本人。日本侵略者不仅把持着整个教育行政机构,而且强行统一教育法规,建立殖民主义教育的管理秩序。 (二)制定奴化教育方针 日本侵略者在策划建立伪满洲国政权时就提出,要使之“变成日本帝国控制下的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农业国”,“防止汉民族自身的资本主义化”。1932年3月,伪满洲国在《建国大纲》中提出:“实行王道主义”教育。所谓“王道教育”,是“仁义”、“礼让”、“亲仁善邻”、“民族协和”、“人类相爱”等骗人词句掩盖下的殖民地奴化教育。其实质是通过铲除民族观念、泯灭反抗意识,使所谓的“满洲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心甘情愿地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1935年5月,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访日归来,极力鼓吹日本天皇统治体制和扶植伪满洲国的“攻绩”,声称他与日本天皇“精神如一体”,要求东北人民效忠日本天皇,“仰体此意,与友邦一德一心,以奠定两国永久之基础,发扬东方道德之真义”。此后,伪满洲国便将“日满一心一德不可分”作为“建国精神的根本”和教育的主要目的。从所谓的“王道教育”到“日满一心一德”可以看出,日本统治下的伪满洲国的教育方针突出的殖民性特点。通过这些殖民教育方针的灌输,日本侵略者对整个东北地区教育的控制得到了加强。 (三)强化奴役教育措施 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为了优先建立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限制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实施奴化教育的措施。如编写奴化教育教材;设置奴化教育的课程以及加强师资培训和督学视学制度并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各级教育“指导监督”机构。这些机关及其官员实质上扮演着奴化教育的警察机关和教育警察角色。他们按照日本人的旨义,具体监督奴化教育政策的具体实施。在奴化教育中起到了监察督办的作用。 (四)制定奴化教育学制 为了制定与日伪当局“建国精神”、“日满一体”、“维神之道”的殖民主义教育宗旨,从1932年6月开始,日伪当局就着手建立新学制的准备工作。1937年10月,伪满洲伪民生部公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的实施细则。伪满“新学制”的颁布和推见行,标志着殖民主义教育在东北的全面实施及殖民教育体系在伪满的正式确立。“新学制”的具体内容包括: (1)提出“遵照建国精神及访日宣诏之趣旨,以真使体会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及民组协和精神,阐明东方道德,尤致意于忠效之大义,涵养旺盛之国民精神,陶冶德性,并置重于国民生活安定上所必需之实学授予知识技能,更图保护增进身体之健康,养成忠良之国民”的完整奴化教育方针。 (2)确立系统的殖民教育体系,即将学校系统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和师道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几个门类。伪满洲国的“新学制”是典型的殖民地奴化教育制度,充分体现了殖民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其特点就是:突出奴化教育思想,把日语列为“国语”,缩短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修业年限,降低教育水平,实行愚民政策,强调“实务教育”,使中等教育职业化。 (五)实行战时教育体制 这一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强迫和役使东北人民为侵略战争服务。主要体现在加强军事训练,灌输日本法西斯的“武士道精神”和等级服从思想。加强对教育的统治和教育精神以及时局教育,强迫学生“勤劳奉仕”等方面,其目的就是推行“国民皆劳”的奴役政策,强迫东北人民负担各种艰苦的劳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