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释褐看北魏“膏腴”群体的身份特质——以出土墓志为基础(2)

http://www.newdu.com 2019-07-0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 刘军 参加讨论

    二、北魏膏腴的起家官品及对应乡品
    既已弄清北魏膏腴群体的家世标准,便可据此筛选同类材料进行释褐等级分析。必须强调的是,孝文帝太和改制,特别是配合太和十九年(495)启动的士族化运动,为士人起家制定了细致周详的硬性章程。孝明帝宰辅清河王元怿明言:“孝文帝制,出身之人,本以门品高下有恒,若准资荫,自公卿令仆之子,甲乙丙丁之族,上则散骑秘著,下逮御史长兼,皆条例昭然,文无亏没。”[8]卷一六,390所谓“公卿令仆之子”,即柳芳所说的膏腴,国家从制度上规定了他们专享的释褐层位和典型职务,使探究其内在规律成为可能。
    遍检北魏墓志保存的门阀化时期的释褐资料,家世超过旧官品令三品的膏腴士人共53人。其中,均值一品的有:元珍(祖、父一品公爵),元晖(祖一品征西将军、父一品公爵),元愔(曾祖一品公爵、祖一品司空、父一品卫将军),元贤(祖一品征南将军、父一品抚军将军),寇演(曾祖、祖、父一品公爵),于景(祖、父一品公爵),于纂(曾祖、祖一品公爵,父二品散骑常侍),寇慰(曾祖、祖、父一品公爵),穆绍(曾祖、祖、父一品公爵),长孙子泽(曾祖、祖一品王爵,父二品左将军),张满(祖一品特进、父一品中军将军),高湛(祖一品公爵、父一品司徒),李挺(曾祖、祖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叔孙固(祖一品尚书令、父一品司空),穆子岩(祖、父一品王爵),杨昱(祖一品公爵、父一品太师),杨仲宣(祖一品公爵、父一品太尉),罗宗(曾祖一品公爵,祖、父一品王爵),长孙忻(曾祖一品王爵、祖二品侯爵、父一品征东大将军),源延伯(曾祖一品王爵、祖一品司徒、父一品仪同三司),源模(祖一品司徒、父一品仪同三司),穆景相(曾祖一品王爵、祖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⑦。均值二品的有:元鸷(祖二品散骑常侍、父一品抚军将军),元孟辉(祖三品辅国将军、父一品骠骑大将军),元弼(曾祖一品王爵、祖四品刺史、父一品公爵),元天穆(曾祖、祖二品侯爵,父一品司空),鄯乾(祖一品王爵、父二品侯爵),叔孙协(祖一品王爵、父二品侯爵),司马昞(曾祖一品王爵、父二品平北将军),穆纂(曾祖一品司徒、祖二品散骑常侍、父四品司徒左长史),李超(祖一品公爵、父三品镇远将军),李遵(曾祖三品骁骑将军、祖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李颐(曾祖四品刺史、祖一品骠骑将军、父一品征北将军),陆绍(曾祖一品公爵、祖三品冠军将军、父二品安西将军),王诵(祖一品镇北将军、父三品给事黄门侍郎),张宁(祖二品安东将军、父一品镇军将军),司马昇(曾祖、祖一品王爵,父四品刺史),闾伯昇(曾祖一品王爵、祖四品刺史、父一品仪同三司),王偃(祖、父二品侯爵),杨遁(曾祖五品太守、祖一品公爵、父一品太傅),穆景胄(祖一品王爵、父三品通直散骑常侍),长孙盛(祖二品侯爵、父一品公爵)⑧。均值三品的有:杨颖(曾祖、祖五品太守,父一品公爵),杨舒(祖五品太守、父一品公爵),王翊(祖一品镇北将军、父五品司徒从事中郎),穆彦(曾祖一品王爵、祖四品刺史、父五品太守),赫连悦(曾祖四品刺史、祖五品尚书郎中、父一品抚军将军),封延之(祖四品刺史、父一品司空),韦彧(曾祖五品尚书郎中,祖、父二品侯爵),王温(祖三品征虏将军、父三品龙骧将军),缑静(祖二品尚书、父三品镇远将军),寇永(曾祖、祖四品刺史,父二品安南将军),刘悦(祖四品振威将军、父二品平北将军)⑨。这里选取的样本家世三状至少要有两代清晰明确,世资均值的计算相应地以可查的世代为基数,结果若非整数则作四舍五入处理。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人物按所出郡望分类,代人冠首帝室十族元氏、源氏、长孙氏、叔孙氏15人,勋臣八姓于氏、穆氏、陆氏9人,异国王室及外戚鄯氏、闾氏、赫连氏、司马氏、罗氏6人;汉人翘楚北方四姓陇西李氏、太原王氏5人,江左侨姓之首琅琊王氏2人,汉魏旧族恒农杨氏、上谷寇氏8人,以上胡、汉头等高门的比率高达85%;余下勃海高氏、封氏,京兆韦氏,南阳张氏、李氏,洛阳缑氏,河间刘氏7人介于四海大姓与州郡著姓之间,地位亦非比寻常。这些数据或可佐证前述膏腴为一流高门代名词的论断。
    这些人的先辈大多供职于北魏中前期,那时衡量官秩高低尚用晋令或稍加整合的太和前令,太和十九年(495)虽已试行后令之草案,但厘定姓族门第援引前令才公允合理⑩。他们自己按业已执行的新令释褐则是毫无疑问的,具体品级有:叔孙协正三品,罗宗正四品,杨舒正五品,元珍正六品,穆绍、穆子岩、元鸷、元孟辉从六品,元晖、元愔、于景、于纂、寇慰、高湛、长孙忻、源延伯、源模、穆景相、元天穆、鄯乾、李颐、陆绍、王诵、闾伯昇、杨遁、穆景胄、杨颖、王翊、穆彦、封延之、王温正七品,元贤、寇演、长孙子泽、张满、李挺、叔孙固、杨昱、杨仲宣、元弼、司马昞、穆纂、李超、李遵、司马昇、王偃、赫连悦、韦彧、寇永从七品,张宁、长孙盛、缑静、刘悦正八品。可见,膏腴子弟的释褐层位分布在新令正三品到正八品之间,这与前引清河王元怿奏表提到的、与“公卿令仆之子”起家搭配的“散骑秘著”截取的品级范围大体相当,证明所言不虚。该结论乍看起来似无规律可循,但若将其按一定比例换算为魏晋旧令,考察其实际效力值,则显现出问题的端倪。
    这还要从六朝新、旧品令的关系说起。以北魏孝文帝廿三年(499)后《职员令》和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十八班制为代表的新令体系,是在魏晋旧令基础上,以与二品士族对应的六品起家界线切割士族流内与寒素流外的结果,人为制造士庶天隔的格局。旧令六品以上区域在新令流内正从九品框架内均匀摊开:一品对应正一、从一、正二品,二品对应从二、正三、从三品,三品对应正四、从四、正五品,四品对应从五、正六、从六品,五品对应正七、从七、正八品,六品对应从八、正九、从九品[6]193。据此,北魏膏腴子弟的释褐等级依旧令标尺分成四品以上和五品两大层位。在魏晋传统的九品官人法机制下,士人的入仕官品与象征门第的仕宦资格乡品大致保持四级间距:六品起家匹配二品乡品,五品起家匹配一品乡品,四品以上起家匹配超品乡品,中正实际只能左右二品以下乡品[6]66,105。换言之,乡品一品以上、旧令五品以上起家是超越中正职权的特殊层位,北魏膏腴指代的无疑就是这个高端群体。
    从北魏起家制度整体上看,膏腴冠绝土族,向上与三代中至少两代为帝或王的皇宗近支比肩衔接,向下凌驾世资均值四、五品的二品士族。笔者的前期研究发现,前者普遍以旧令三至五品、新令正五至从七品释褐,后者多以旧令六品、新令从八至从九品释褐[14]。还有条辅助资料足资利用,宣武帝永平二年(509)重划封君起家标准:“五等诸侯,比无选式。其同姓者出身:公正六下,侯从六上,伯从六下,子正七上,男正七下。异族出身:公从七上,侯从七下,伯正八上,子正八下,男从八上。清修出身:公从八下,侯正九上,伯正九下,子从九上,男从九下。”[3]卷八,209实际就是在既定的起家序列中额外安插五等封君的位置,诏令实施与否另当别论[15],但折射出士族起家的等级梯次:相当于旧令四品位的从六品以上,五品位的正七至正八品,六品位的从八至从九品,膏腴在五品位以上释褐,谓之领袖冠族毫不为过。
    若具体拆分北魏膏腴群体的内部构造,应首先关注乡品超品、旧令四品以上起家的部分。宫崎市定论述晋代的“宗室选”说:“宗室的起家官职多为散骑常侍(三品),或者是各种校尉(四品),它是根据什么标准规定的,不得而知。不管哪一种,四品以上的官职是臣下绝对不可能获得的起家官。”[6]103北魏模仿晋制,也把旧令四品、新令从五至从六品以上作为特殊的起家层级,专供皇室至亲、异姓元勋后裔和五等封君享用,朝廷的组织人事严守这条界线,绝不容许卑者僭越[16]。前文提及在此层位释褐的元珍、元鸷、元孟辉系出宗室高凉王,先祖拓跋孤既有让位于昭成帝什翼犍之德,本人又仰赖宣武帝的格外宠信;叔孙协属帝室十族,族祖叔孙建有拥戴明元帝复位之功;穆绍和穆子岩乃勋臣八姓,前者尚公主为驸马,后者深得胡太后器重;罗宗和杨舒都是深蒙“上客”礼遇的勋望之胄。他们在膏腴中独占鳌头,靠的是与皇室的紧密关联。膏腴的主体是乡品一品、旧令五品起家的部分,尽管在旧令中处于同一效力区间,但新令毕竟产生正七、从七、正八品三阶差距,对日后升迁颇多影响。如何配置,其实大有讲究。其一,与世资量级有关,三项之比均值:一品为10∶8∶0,均值二品为8∶7:2,均值三品为5∶3∶2,可知家世越高获得高阶的概率越大;其二,与族属成分有关,胡人与汉人之比:正七品为14∶10,从七品为6∶11,正八品为1∶3,前者作为征服民族更多占据高阶;其三,与政治归属有关,代人与非代人之比:正七品为18∶5,从七品为14∶4,正八品为1∶3,前者身为政权基石更易获得高阶[17]35。这种偏袒高第、代人、胡族的选官倾向充分体现北魏士族制国家的性质。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即前文提到的北魏膏腴的乡品包含超品和一品。常识告诉我们二品乃六朝士族的最高乡品,就连一品都是望不可即的虚设,更遑论所谓“超品”了。事实上,分别对应旧令四品以上和五品起家官的超品、一品乡品都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时人为表谦逊,怯于承认这个名号罢了[18]。北魏孝文帝把士族社会默契许久的游戏规则公开量化、条文化、固定化,使这些原本常事不书的潜性词汇直接或间接地在文献中浮现出来。超品一词见《元瞻墓志》:“切磋为宝,佩瑜象德,游演应顽,相羊适度,架群辇而峻增,超流品而苕蒂。”[2]227超流品即超品的全称,意味志主身世超凡脱俗,足以摆脱世间乡邑评议。其下复置九等,《魏书》卷五九《刘昶传》载孝文帝语:“故令班镜九流,清一朝轨。”[3]1311同书卷六四《郭祚传》:“高祖锐意典礼,兼铨镜九流。”[3]1422《司马悦墓志》:“皇辇迁洛,肇建畿域,澄简九流。”[2]58《高道悦墓志》:“从县洛中,更新朝典,铨品九流,革易官第。”[2]104《杨喡墓志》:“太和中解褐奉朝请,于时九流初判,五教攸始。”[19]141九流囊括所有士庶的乡品,其数既有九,首位自然就是一品,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算术问题。至于寻常的二品,《杨遁墓志》:“因忠见重,论功陟位,除尚书左丞、平南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掌万机之总会,居六品之清美,振纲理目,秉正肃僚。”[19]154按魏晋典章故事,乡品与对应的起家官品之间可通过相互加减四等的方式标示,这里的“六品”特指士族底限的二品乡品(11)。换个角度说,乡品序列中既有超品和二品,夹在中间的顺理成章就是一品,北人既然连超品都敢标榜,一品又有何忌讳?总之,北魏膏腴称号所代表的超品、一品乡品是有制度基础和常识依据的,绝非笔者出于研究便利随意杜撰的名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