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网络来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17.10.2003,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convention,1.11.2015。 ②网络来源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巴黎,16.11.1972,http://whc.unesco.org/en/conventiontext/,1.11.2015。 ③SMITH,Laurajane.Uses of Heritage.London:Routledge,2006。 ④网络来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17.10.2003,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convention,1.11.2015.第二条第一项。 ⑤网络来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17.10.2003,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convention,1.11.2015.第二条第二项。 ⑥网络来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17.10.2003,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convention,1.11.2015.第二条第一项。 ⑦埃雷维,西娜-南希:《可持续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文化融入发展》.阿尔伯特,玛丽-泰丽莎(编者).遗产研究的可持续性观念.柏林:德古意特出版社,2015,71-83。 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社区参与在“保护”中的影响》.史密斯·劳拉简和奈津子赤川(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伦敦:劳特里奇出版社,2009,45-73。 ⑨网络来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17.10.2003,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convention,1.11.2015.第二条第一项。 ⑩布莱克,珍妮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社区参与在“保护”中的影响》.史密斯·劳拉简和奈津子赤川(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伦敦:劳特里奇出版社,2009,50。 (11)网络来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17.10.2003,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convention,1.11.2015.第一条。 (12)网络来源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15.11.1989,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3141&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1.11.2015。 (13)网络来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17.10.2003,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convention,1.11.2015.第2条第三项。 (14)科申布拉特-吉尔伯特,芭芭拉:《作为超文化生产的非物质遗产》.国际博物馆,2004,53。 (15)网络来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17.10.2003,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convention,1.11.2015.第11至15条。 (16)网络来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17.10.2003,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convention,1.11.2015.第16条。 (17)网络来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17.10.2003,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convention,1.11.2015.第11条b。 (18)网络来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17.10.2003,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convention,1.11.2015.第12条。 (19)网络来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17.10.2003,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convention,1.11.2015.第15条。 (20)布莱克,珍妮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社区参与在“保护”中的影响》,史密斯·劳拉简和奈津子赤川(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伦敦:劳特里奇出版社,2009年,第51页。 (21)科尔尼,阿曼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意识和本土利益》,史密斯,劳拉简和奈津子赤川(编者),非物质遗产,伦敦:劳特里奇出版社,2009年,第209-225页。 (22)库林·理查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个关键的评估》.国际博物馆,2004年,第66-77页。 (23)史密斯,劳拉简和奈津子赤川:《介绍》,伦敦:劳特里奇出版,2009年,第1-9页。 (24)迪肯,哈里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微妙的权力:保护非物质遗产的法律和金融工具》,南非:人文科学研究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25)玛格丽特·米德:《修辞学中的视觉人类学》,霍金斯,保罗(编者),《视觉人类学的原理》,纽约和柏林:德古意特穆彤,2003年,第3-10页。 (26)玛格丽特·米德:《修辞学中的视觉人类学》,霍金斯,保罗(编者),《视觉人类学的原理》,纽约和柏林:德古意特穆彤,2003年,第10页。 (27)玛格丽特·米德:《人类学作品不断变化的风格》,米德,玛格丽特,《当代西方社会研究:方法和理论》,纽约:博格翰出版社,2004年,第40-73页。 (28)杨·科林:《观察式电影》.霍金斯,保罗(编者),《视觉人类学的原理》,纽约和柏林:德古意特穆彤,2003年,第99-114页。 (29)麦克道格尔,大卫:《观察式电影之外》,霍金斯,保罗(编者),《视觉人类学的原理》,纽约和柏林:德古意特穆彤,2003年,第120页。 (30)格里姆肖,安娜:《视觉人类学》,库克里克,亨瑞卡(编者),《人类学的新历史》,莫尔登:布莱克威尔出版社,2008年,第304页。 (31)格里姆肖,安娜:《视觉人类学》,库克里克,亨瑞卡(编者),《人类学的新历史》,莫尔登:布莱克威尔出版社,2008年,第304页。 (32)洛伊佐斯,彼得:《民族志电影的创新》,曼彻斯特: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93年;格里姆肖,安娜:《民族志学者的视角》,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