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治学心语 >

试论陈援庵先生的学术精神(4)

http://www.newdu.com 2019-08-20 《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 牛润珍 参加讨论

    四、援庵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援庵先生离开我们已经近半个世纪,他的学术成果受到重视,并得到相应的总结和继承,而学界对其精神遗产的总结与继承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援庵先生的学术精神,不仅要弄清楚其渊源与内涵,更重要的是还要发掘其当代价值。
    中共十八大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之归纳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词24字。这24字凝聚了中外优秀文明成果,如果将援庵先生一生事业与精神与这24字相对照,这也恰恰是他勤奋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与宗旨,亦即他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了实现他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观,他始终如一,一生孜孜不倦,立足本职本专业,脚踏实地,全身心投入,笔耕不辍,从不空言,也绝无大话高论。总是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做起,通过严密考证,辨明史实,由史实揭明一条道理,汇总在一起,又从各个方面释证自强、爱国、民主、自由、科学报国、学术文化与民族复兴等大道理。其整理古籍;考证古教;研究基督、佛、道、伊斯兰等宗教史;开拓元史研究;奠定近代意义的校勘学、史讳学、年代学等,为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立基础;撰著《通鉴胡注表微》,通过自己一生的学术总结,将其抗战史学升华为爱国主义和新民族主义史学,都贯穿了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亦即以其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根据时代需要,从学术、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中选取问题,通过考据与专业研究,解答、解释或解决问题,揭明事理,启示人们去思考、体悟事理背后的大道理。他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问题研究,而问题的选取多在宗教史、元史和历史文献学范围内。研究领域明确,问题的选取与研究亦易具体。问题具体,在史料搜集上才有可能做到“竭泽而渔”,他在“竭泽而渔”搜集材料时,又发现了“泽”与外部水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牵连钩考,因缘而知之。若遇外文资料,自修外语识读,又请教伯希和、鲍润生、陈寅恪等专家。在解决某一研究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并思考另外一个研究问题。因此他的问题研究总是一个接一个,一环扣一环。当我们阅读援庵先生某一部著作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善于做专而深的研究。如果把他某一时期的著述全部阅读,综合观察其学术研究,可以发现其撰述背后均有深意,而且围绕着一个大道理从各方面去考证、研究。如抗战时期他撰著的“宗教三书。《明季滇黔佛教考》旨在表彰明末遗民之民族气节;《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著述义旨虽与《佛教考》同,然全真末流腐化,与新朝同流合污,深遭援庵先生之厌恶。《清初僧诤记》揭示僧人攀附新朝作恶,借佛门败类痛斥日伪汉奸欺压国民。“三书”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即爱国。
    而且“三书”所论滇黔、河北与东南,甚与抗战时期地域政治态势相契合。“明季中原沦陷,滇黔犹保冠带之俗,避地者乐于去邠居歧。” “滇黔实当日之畿辅,而神州正朔之所在也,故值艰危扰攘之际,以边徼一隅之地,犹略能萃集禹域文化之精英者。” “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国民政府、企业、学校和文化机构撤向西南大后方,大批学者也随学校机关迁往西南。“华北沦陷八载,人才消散,奎璧所聚,乃在西南。”因此,西南研究也成为抗战时期一个学术热点,并形成显学“西南学”。援庵先生身在北平,翘首西南。他说:“时余方困故都,系念西南诸友,尝撰《明季滇黔佛教考》以寄意。”因此他通过各种途径联系西南诸友,特意请陈寅恪先生为《佛教考》作序。寅恪先生在序中说:“先生讲学著书于东北风尘之际,寅恪入城乞食于西南天地之间,南北相望,幸倶未树新义,以负如来。”二人相互激励,共同守望中华民族历史传统,颇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气慨。援庵先生借著《佛教考》寄托爱国心志,不仅与大后方“西南学”研究互为声气,还使其在沦陷区开辟的抗战史学与大后方的民族史学连成一气。
    平津沦陷,华北也随之陷落,一些亲日派及北洋余孽投靠日寇,当了汉奸。还有一些读书人困于生活所迫,落水到日伪机关学校做事。援庵先生有感于时事,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写金元事而冠名“南宋初”,“系于南宋初,何也?曰三教祖皆生于北宋,而创教于宋南渡后,义不仕金,系之以宋,从其志也。”三教祖借传教保存历史文化,宋亡实不亡,“夷狄而中国则中国之”,日本虽占领华北,但并不能改变华北固属于中国的历史与事实。援庵先生身处沦陷区,切身感受到保河北保华北,首先要保存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只要传统历史文化不亡,华北名亡而实不亡,必有光复之机,此书不啻在表彰宋末遗民读书不仕,更重要的是在于激扬沦陷区民族士气。他“常谆谆告诫同学:虽暂据沦陷区,切要抓紧时间读书,学科学技术,以积蓄精力,不读书则中国尽成无文化之人,这正是敌人所求之不得的。”身处逆境,当读书“忍修”,不可事敌而失操守。
    同样,援庵先生撰《清初僧诤记》,欲在揭露汉奸的狗性。他说:“一九四一年,日军既占据平津,汉奸们得益洋洋,有结队渡海朝拜,归以为荣,夸耀于乡党邻里者。时余方阅诸家语录,有感而为是编。”其实,北平汉奸与东南汪伪汉奸都有同样的本性,借日伪势力以逞私欲,戕害同胞国人。“宗教三书”所论,地域不同,所述内容各有重点,然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爱国主义主旨进行研究,所考证的问题均牵涉抗战时期西南、华北、东南各地域现实,“三书”合观便能看出援庵先生对整个抗战形势的认识,以及他对战争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思考。具体问题研究皆维系于时代大问题的考虑,从历史中找出活的现实灵魂,此皆由其人生观、价值观使然。也正是由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年逾古稀,又以饱满热情投身国家建设。
    援庵先生勤奋一生,刘家和先生将之归结为“自强不息”。他说:“‘自强不息’,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的精华,这见于《周易·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又《老子》第71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真自强者,必先自知。自知而后始能自省,自省而后能自胜,自胜而后能自强……援庵先生身体力行的就是这样的学者精神。”援庵先生一生从自我做起,自强不息,始终怀抱一颗赤诚爱国之心,通过学术研究,追求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国家与社会,而且以公正、文明求和谐,勤恳敬业,修身治学,教书育人,事事以诚信、友善立身。这既是传统士人的精神,又是他践行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表现,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当像他那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且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因为道路、理论、制度都是建立在其文化基础上的,没有文化自信,其他自信就难以成立。然而如何才能做到文化自信呢?当国力日益强盛,民富国强时,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并得到普遍认同。当国弱民穷时,传统文化往往被当成包袱,人穷志短,何敢言“自信”。亦恰此时,才能彰显“文化自信”的可贵。陈援庵先生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还表现在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树立了一个典型和榜样。我们的“文化自信”应当像他那样,无论国运逆顺,无论环境多么险恶,都要坚信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从中寻求出路与精神。
    援庵先生为什么能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定自信的?首先是他深厚而纯粹的学养,这是他自信的基础。他自幼熟读《书目答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熟悉典籍,读书广博,经史子集,中书西书,中学西学无不涉及。其治史学,且通经学、小学,通读《十三经》,精熟《四书五经》,背诵《左传》全书。他平生推崇钱大昕的学问,曾撰《佛堂诗》云:“考据共推钱竹老,法书独爱米南宫”。其撰《史讳举例》,征引、检核钱氏之书,发现也有误。他说:“以钱氏之精,尚有错简、脱落、谬误甚多,用其他人的引文,就更应亲自动手,勤查勤找了,这是省事不得的。”于是时时警示自己,对学术始终抱有一颗敬畏之心,养成笃实、谦逊之学风。读书多而且笃实谦逊,学养纯粹,则能做到“文化自信”。能读书而不谦虚则易自狂,不读书而又不谦虚则狂妄无知。文化自信须有文化修养。其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发现与发掘。援庵先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很强的吸收与凝聚力,以及自我更新的能力,外来宗教如也里可温、火祆、摩尼、一赐乐业(以色列)、佛教、回教等,还有入居中原的外来民族,都是在与华夏传统文化相融合中汇入中华民族。文化融合汇聚成中华民族,这样的认识使援庵先生坚定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再次,在继承与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这也是援庵学术突出的特点。他撰《通鉴胡注表微》,发掘传统的“春秋大义”,辨明是非,阐述爱国主义道理。《通鉴》晋永和二年,记会稽王昱与殷浩书曰:“即时之废兴,则家国不异。”胡三省注曰:“言国兴则家亦与之倶兴,国废则家亦与之俱废也。”援庵先生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进一步发挥说:“夫子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人与国同休戚,夫子之训也。”阐明个人、家、国共兴亡、同休戚的道理。《通鉴胡注表微·生死篇》又说:“父母不欲其子就死地,私情也;为国而至于死,公谊也。公谊所在,私情不得而挠也。”同书《伦纪篇》曰:“君臣、父子、朋友,均为伦纪之一。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为国,则不能顾及亲与友矣。”在继承传统史学“褒贬”大义的基础上构建爱国主义史学理论,彰显出其文化自信。所以说援庵先生“文化自信”极具典型,可作当代样版。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我们处在这样的新时代,应当学习陈援庵先生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挥其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注释从略。如需查阅或引用,请阅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