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民间人士而言,他们对天琴文化的内容、价值、作用等均持高度肯定态度,这种肯定是他们文化自觉、自信的外在表现,是他们对所持文化的一种积极的内心活动,这种内心活动将促进其对于天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从而使这样一种乡村文化实现复兴。而乡村振兴,人为关键。以文促兴,文化先行,关键在人,关键在人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性与自信心。在文化自觉与自信基础上,通过民间人士、企业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天琴文化得以活化。对天琴文化的文化自觉、自信以及对天琴文化的活化传承,使传统天琴民族文化得以弘扬,为天琴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知识化凝练提升 天琴文化通过民间文化自觉、自信与活化传承,在民间广为传播,引起了教育工作者、音乐专业人士、民族文化研究专家等知识群体的关注。经过知识群体的课堂化、专业化等“知识化”步骤,天琴文化逐步从民间“小传统”融入“大传统”中。 作为一种民族音乐文化,天琴从民间仪式场合走向课堂,已具备极强的艺术色彩,因而自有其存在发展之理。学校作为艺术性的天琴文化传承发展主要基地之一,通过习得天琴弹唱技巧的师者传授,逐步遍及各个年龄、性别,此后也从更大范围上打破了族群壁垒,不再局限于流传在布傣长袍黑衣壮族人之中,凡入开设天琴教授课堂学校学习者,均可习得此技艺。并且,天琴弹唱也被设置为老年大学的课程——老年大学作为独特的传授机构,所弹唱曲目经由改编之后,也十分符合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文化需求。 天琴文化的振兴,也需要懂天琴的专业音乐人去升华。著名壮族音乐家范西姆老师在知悉此民族法器之存在后,通过多方合作,将过去的天琴法事曲目《跑马曲》改编为符合舞台艺术表演风格、切合时代需求的壮族音乐曲《唱天谣》。此曲获得极高赞誉,同时也使得布傣天琴声名大噪,使其成为龙州县的文化名片。过去,天琴仅为壮族的民族二弦乐器,且无品,所弹音调较为单一,音域较为狭窄;在琴艺家的努力下,结合时下流行的吉他、尤克里里等弹拨乐器,使天琴从而也有品相之分,具有音律变换与曲调翻转的特点。 还有一群更为独特的知识分子,即研究天琴文化的诸位民族文化专家。尽管他们大部分不会弹唱天琴,不会区分有品无品,但是他们对天琴与天琴文化的源流、天琴形制、传承、艺术特征、发展等方面的详细独到研究,引发学界更多学者关注天琴文化。学界之研究可能并未能大力推动天琴文化的地域传播与发展,但其研究之详细,研究手法之繁多,也推动了天琴文化占据了民族文化研究中的一席之地,使得这颗边界明珠愈发璀璨夺目,也使得天琴文化在知名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品牌化营造 经过自觉化、活化传承和知识化改造、提升后,天琴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独具特色、符合现代品味的优质民族文化产品。经过政府和企业的系统化品牌策划与营造,天琴文化逐渐成为广西标志性的文化品牌之一。广西龙州县政府在促进天琴文化发展传播、塑造天琴文化品牌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天琴文化逐步发展、演化为一种优质、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过程中,龙州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天琴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对天琴文化品牌进行了全方位的策划与营造。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政府加大对天琴文化的财政扶持。政府财政在实施天琴文化品牌化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进天琴文化品牌化的基础和支撑。龙州县政府在天琴文化方面的财政支持主要表现在对传承人的财政支持与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第一,构建权威的天琴文化传承中心,编制传承谱系。天琴文化资源弥散于广大城乡社区,为了聚拢文化资源、勾勒其传承谱系、构建文化脉络,龙州市政府建设天琴文化传承中心,由县及镇,再至村,对天琴世家进行谱系编著,将舞台艺术的天琴表演与民间民俗的天琴弹唱保护相结合,两手抓,针对不同需求的人群层次,打造不同特色的天琴表演。第二,将龙州市打造为“中国天琴艺术之乡”。龙州市作为一个具有边关红色风情的边陲县,在进行旅游规划工作中,将龙州市打造成“中国天琴艺术之乡”,这一旅游名片的推出,使得龙州成为全国第二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称号,这标志着天琴文化艺术的挖掘、传播、打造取得了阶段性与现实性的成果。第三,推动天琴文化的国际化。龙州市与越南接壤,越南境内也有天琴艺术文化,因此,龙州市政府积极推动与越南进行天琴文化上的交流互补,共谋发展与出路。市政府积极推动天琴文化登上国际交流舞台,在多次艺术比赛与弹唱表演中频频获奖。第四,与精准扶贫工作相融合。在龙州县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当中,政府各个部门尤其是扶贫办,抓住天琴文化挖掘发展之契机,以文化惠民方式,大力弘扬推介天琴文化,使其更广为人知。并且,在诸多经济活动中,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展演天琴文化。 另一方面,政府积极推动天琴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天琴文化品牌要实现良性循环,政府的全方位扶持引导是前提,文化品牌得到市场认可是基础和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天琴文化品牌的塑造、长期发展需要抓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二者形成合力,共促共进。因此,龙州市政府在推介、打造天琴文化品牌的同时,也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在进行资源分配同时,通过引导市场需求,扩大文化供给。从天琴制作,到天琴传承,再到天琴文化展演,均与政府工作紧密结合。例如,文化旅游是一种重要方式,龙州“美女村旅游基地”建设就是一个好的例子;而天琴制作的市场化是另外一个重要例子。总之,天琴文化品牌塑造表明,有需求,就有市场,而市场反过来又激励乡民发掘、创造更为优秀的乡土文化,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三、结果与讨论:民族文化品牌塑造方略 (一)主体觉悟是基础 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民族文化品牌塑造的主体也是人民。文化主体自身具有觉悟,对其文化发展具备充足的自觉性与自信心,从而进行大范围、有计划的发掘、弘扬与传播,由此完成了文化复兴最为主要的第一步。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灵魂。纵观中国百年来的社会发展进程,实际也是农村文化渐渐丧失自信,成为被批评乃至被全盘否定的过程。究其原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源。由此,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就成为百年来国家的压倒性目标,而工业化、城市化则被看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农村文化则被当作是“愚、贫、弱、私”的象征,农业从主导性地位降低为从属性地位,农民成为乡下人,成为被改造对象。这一主导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但也造成了诸多不良社会后果,一方面加剧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使农村在持续追赶城市的道路上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不断消减农村文化的多元功能和价值,使农村在城市文化面前越发丧失文化自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就要求重拾乡村文化自信,注重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而,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自觉性、主体化过程,是文化建设,品牌塑造的实践途径之一。主体自觉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乡村内生发展的动力,带动乡村文化发展。因此,发挥主体自觉性,挖掘地方特色,活用文化资源,借以引导其他优秀文化的发掘利用,使之形成“文化团”,成为乡村特色,进而使其成为广大乡民的共同意识,为乡村振兴蕴蓄文化能量。并且,主体自觉强调自主自立发展为根本,通过充分发挥乡村内部主体力量,使优秀乡土文化底色浮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为源源不断发生变化的文化提供根本,从而使其文化复兴或文化振兴找到着力点,为文化品牌塑造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