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为了能够以人类学的视角展示并剖析一个关于中华武术在海外传播的“真实的世界”,促进对他者的了解,探寻其深层次意义,以此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依据,本研究通过海外民族志研究方法,以美国“康村”(伊萨卡:ITHACA CITY)为田野点,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调查、访谈与资料收集研究工作。通过对康村四个武术实践案例的讨论,研究指出:武术在美国被当地人对其进行理解、解码与编码过程中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模式,“相异实用得奖,舞蹈化样式受罚”的现象凸显了美国本土社会对中华武术普适性的接受与独特个性的不解,体现出了武术在海外传播不得不面对与处理的“文化间性”问题。透过对武术在美国传播的理解,研究进行了基于武术走出去战略规划的指向自我的人类学反思。本研究在观视武术在美国传播的同时,也尝试理解承载这一文化的美国社会与人,并在人类学的视野下回归对中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反思。即,遵循“由武术文化到人再到国家”的内在逻辑理路,围绕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深入探讨,展开话语分析与理论提升。 【关键词】武术;美国;传播;海外民族志;文化模式;文化规律;文化间性 【作者简介】龚茂富,江苏邳州人,成都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士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青年项目(13CTY037) ; 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全额资助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研究项目(20130851518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15ZDB145)。 海外民族志是近年来中国人类学界兴起的一个新开端。它是指一国的人类学学子到国外(境外) 的具体社区进行长期的实地调查而撰写的研究报告。这种实地调查应该符合人类学的田野作业的规范,需要以参与观察为主,需要采用当地人的语言进行交流,并且需要持续至少一年的周期。无论是对学术界、一般大众,还是对政府决策部门,海外民族志都具有极大的价值与意义。它能够提供关于当今世界的鲜活知识,促进中国对海外异民族、异文化的了解、理解与尊重,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自2012年始,北京大学联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等十余个单位连续举办了三届海外民族志工作坊,积极推动海外民族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我有幸参加了2013年第二届海外民族志工作坊培训研习,深受启发,随即开始推动并践行武术海外民族志研究。启动武术海外民族志研究,既是中国人类学文化自觉的组成部分,也是武术国际化研究的新号角! 众所周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武术算是一个“异类”。通常被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西学东渐”或“东学西渐”,其开拓之功几乎都是由西人完成的。即使是中医的西传也是如此。然而,与此不同,武术的海外传播是由中国人自己推送出去的。于是,除了武术自身的本体意义外,武术在西方的文化形态更是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被当地人接受,最终成为当地本土文化一部分的绝佳海外民族志研究样本。武术是为数不多的在国际社会享有良好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符号,其在海外发展的历史已较为悠久。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建立在一年及以上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关于海外武术的研究很贫乏。这既不利于我们认知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内在规律,也不利于当下轰轰烈烈“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现。 为了能够以全球的眼光和社会科学的视角展示并剖析一个关于武术海外传播的“真实的世界”,促进对他者文化的了解,笔者遵循海外民族志研究的一般规范,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以美国“康村”为田野点,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入访谈法,围绕武术在美国的传播主题,进行了海外民族志田野考察。在操作层面上,通过中间人与相关俱乐部负责人以及部分会员建立较为稳定的联系,多次参与他们组织的教学、研讨、聚餐等活动。其中,与15人有过四次以上的面对面访谈,持续时间从十分钟到一小时不等。访谈地点多在俱乐部、咖啡馆以及受访人家中进行。基于当地人对电子邮件的高频使用,本研究还以邮件交流的形式对6人进行了访谈。本文的实证材料均来自这一年的田野调查。这一带有“异国情调”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在于着重探讨武术这一起源于中国的文化如何在美国被当地人理解、接受与习练,以此解读武术在海外传播的文化间性问题,进而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些许参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