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代期与累资期:色役身份变动的最低法定期限 前已述及,程喜霖认为“唐代烽子的役期二年”,依据是唐代《烽式》中的“并二年一代”。实际上,“并二年一代”不是具体番期和役期,而是此类色役的更代周期。色役虽然属于特殊身份者之役,但有些色役身份具有流动性,即在服完一定期限色役后,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延续这一服役方式。如执衣“分为三番,每周而代,不愿代者听之”。(65)“每周而代”应为每年一代。因为《新唐书》提及“白直、执衣以下分三番,周岁而代”。(66)“不愿代者听之”透露出如果服役者不愿意继续承担此类色役,政府允许更改役种。又《天圣令·杂令》中有“门仆、称长、价人四周一代,防阁()、庶仆、邑士则二周一代。年满之日不愿代者,听”。(67)《唐开元水部式》中也谈及胜州转运水手,“并二年与替。……其白丁充者,应免课役及资助,并准海运水手例。不愿代者听之”。(68)正因为这些色役允许改变现有役种,另择他役,因此存在最低在役年限,期满允许更代。前述执衣每年一代,门仆、称长、价人四年一代,防阁()、庶仆、邑士则二年一代,这都是它们的更代期,而且以“年”为单位。唐代《烽式》中烽子“并二年一代”也是更代期,因为《烽式》中称:“代日须教新人通解,始得代去”。(69)如果有过上烽经历者,应该熟稔烽上工作,不需要被教,故所谓新人应是刚刚担任烽子之役。 当然有些色役人身份相对固定,就不存在更代期。如乐工、兽医等,由贱民身份的番户和杂户承担,除非身份改变,否则没有选择役种的自由,因而也不存在固定的更代期。有些色役虽然不是由贱民承担,但因其身份也较低,故非特殊情况也不能改变色役种类。如太常寺的乐人和音声人,轮番的散乐“除考(孝)假轮半次外,不得妄有破除”;(70)音声人即使得五品以上勋,“非征讨功不除簿”。(71)还有工匠,像少府监和将作监的巧手,“供内者,不得纳资,有阙则先补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72)在水手中,河阳桥和大阳桥水手也不许更代,《唐开元水部式》载:“并于八等以下户取白丁灼然解水者,分为四番,并免课役,不在征防杂抽使役及简点之限。一补以后,非身死遭忧不得辄替”。(73) 还有一部分身份较高的色役人,像无职任的勋官、散官以及三卫、品子等,在服色役之前已有官资。《唐六典》称:“凡酬功者,见任、前资、常选为上资;文、武散官、卫官、勋官五品已上为次资;五品子、孙、上柱国、柱国子、勋官六品已下、诸色有番考人为下资;白丁、卫士、杂色人为无资。”(74)故他们分番供役是为了累积职资,进而获得简选资格。一般文、武散官和三卫有机会获得职事品,“一登职事已后,虽官有代满,即不复番上”;(75)而勋官和部分品子则可能进入散官序列。无论怎样,都意味着色役身份的改变。不过,并非所有获得简选资格的色役人都能如愿改变身份,多数人往往简而不第,只能重新分番供役,再累职资。因此,有官资的这类色役人也存在色役身份变动的最低在役期限,但不能像那些白丁身份色役者也称为更代期,因为能否更代还是未知数,故只能称作累资期,它是有官资类色役人身份变动的最低在役期限。 就现有官资色役人而言,文、武散官累资期最短。关于文散官,《唐六典》云:“经两番已上,听简入选;不第者依番,多不过六也”。可见文散官累资期为2年,才能获得简选资格。若未获职官,得重新上番,但不能超过6年,否则即失去入选资格。武散官则“番满者,六品已下并听预简选,量其才能,或留本司,或送吏部;五品已上者则奏闻”。看来武散官累资期只需一年。关于勋官累资期,史载:“五品已上四年,七品已上五年,多至八年,年满简送吏部,不第者如初。无文,听以武选”。(76)《新唐书》补充称:“上柱国以下番上四年,骁骑尉以下番上五年,简于兵部,授散官;不第者,五品以上复番上四年,六品以下五年,简如初;再不中者,十二年则番上六年,八年则番上四年。”(77)也就是说,勋官从正二品上柱国到从五品,其累资期都是4年;从正六品骁骑尉到最低的从七品,其累资期为5年。达到上述年限能有资格被授予散官,色役身份发生变化。若未获散官,还需要继续累积职资。又三卫如果想获得简选资格,也需要累资期。据《唐六典》规定,左、右卫和左、右率府的三卫都是5年;左、右率府勋卫需要6年,左、右率府和诸卫中翊卫则需达到8年。亲事、帐内身份比三卫又低一等。亲事、帐内“皆限十周年则听其简试,文、理高者送吏部,其余留本司,全下者退还本色”。(78)可见,亲事、帐内想获得简选,累资期最低10年。上述色役人累资期长短与色役人官资身份密切相关。官资身份越高,累资期越短;相反,官资身份越低,累资期就越长。故官资身份色役累资期和白丁身份色役更代期从形式上看都是一个服役的最低期限,都会改变或可能改变色役种类或色役者身份。尽管它从性质上与本文讨论的色役番期和役期相差甚远,但仍不失为与色役相关的其他时间断限。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宝贵意见。 (责任编辑:admin) |